[实用新型]一种混凝土管桩桩垫有效
申请号: | 202120791680.9 | 申请日: | 2021-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214573892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2 |
发明(设计)人: | 童维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航通预制构件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5/30 | 分类号: | E02D5/30;E02D5/72;E02D5/5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5200 浙江省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凝土 桩桩 | ||
本申请涉及混凝土管桩沉桩施工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混凝土管桩桩垫。其包括若干设置于管桩上的柔性桩垫主体以及用于固定柔性桩垫主体的固定胶带,若干柔性桩垫主体上下叠放,而所述固定胶带绕设于若干柔性桩垫主体上。本申请具有减低沉桩施工的操作难度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混凝土管桩沉桩施工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混凝土管桩桩垫。
背景技术
沉桩工程是一种利用上部荷载将预先制作好的桩(主要是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实心桩、钢桩或者木桩),以不同的沉入方式沉至地基内,并达到所需要的深度的施工方法。
相关技术中,打入桩是沉桩中一种较为常用的沉桩方式,其主要是通过桩锤的冲击能量将预制桩打(压)入土中,使土被压挤密实,以达到加固地基的作用。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在进行传统的打入桩施工时,由于难以准确掌握地质的具体情况,使得操作人员难以把握对管桩的锤击力度,进而需要进行多次沉桩,存在沉桩施工的操作繁琐的缺陷。
发明内容
为了减低沉桩施工的操作难度,本申请提供一种混凝土管桩桩垫。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混凝土管桩桩垫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混凝土管桩桩垫,包括若干设置于管桩上的柔性桩垫主体以及用于固定柔性桩垫主体的固定胶带,若干柔性桩垫主体上下叠放,而所述固定胶带绕设于若干柔性桩垫主体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管桩上设置有柔性桩垫主体,使得在进行沉桩施工时,柔性桩垫主体将锤击力度进行缓冲,进而减少管桩发生破损的可能性,间接减低沉桩施工的操作难度。
另外,由于若干柔性桩垫主体是上下叠放,并通过固定胶带固定的,使得在进行沉桩施工时,可以根据不同的沉桩深度对柔性桩垫主体的数量进行增加或者减少,进而增加混凝土管桩桩垫的实用性。
在加上由于固定胶带的存在,使得固定胶带将柔性桩垫主体与管桩分隔,进而减少柔性桩垫主体与管桩发生黏连的可能性,进一步减低沉桩施工的操作难度。固定胶带还将柔性桩垫主体与桩锤分隔,进而减少柔性桩垫主体与桩锤发生黏连的可能性,进一步降低沉桩施工的操作难度。
可选的,所述柔性桩垫主体包括弹性绳环、设置于弹性绳环的上端面的第一刚性环形板以及设置于弹性绳环的下端面的第二刚性环形板,且所述弹性绳环、第一刚性环形板以及第二刚性环形板均套设于管桩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第一刚性环形板以及第二刚性环形板具有一定的刚性,而弹性绳环具有一定的柔性,使得在进行沉桩施工时, 中层的弹性绳环在巨大冲击力下产生较大变形,进而有效地缓冲桩锤的冲击力。
而上下层的第一刚性环形板以及第二刚性环形板协同提供承受该冲击力的刚度,使弹性绳环不会出现支垫薄弱或无支垫点的情况,促使管桩受力更为均匀并减小桩锤的偏心力。
可选的,所述柔性桩垫主体还包括若干钢丝绳,且若干所述钢丝绳均绕设于第一刚性环形板、弹性绳环以及第二刚性环形板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钢丝绳绕设于第一刚性环形板、弹性绳环以及第二刚性环形板上,使得钢丝绳对第一刚性环形板、弹性绳环以及第二刚性环形板进行限位,进而减少弹性绳环掉落的可能性。
可选的,所述第一刚性环形板包括若干首尾相连的第一弧形板,且若干所述第一弧形板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刚性环形板包括若干首尾相连的第二弧形板,且若干所述第二弧形板可拆卸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对第一刚性环形板以及第二刚性环形板进行储藏时,可以将第一刚性环形板拆卸形成若干个第一弧形板,将第二刚性环形板拆卸形成若干个第二弧形板,进而减少第一刚性环形板以及第二刚性环形板的放置空间。
可选的,所述第一弧形板与第二弧形板间隔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航通预制构件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宁波航通预制构件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79168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有孔型覆层加强筋螺旋焊接钢塑复合管
- 下一篇:一种新型电容换向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