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生物堆肥功能和垃圾分类功能的垃圾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20806469.X | 申请日: | 2021-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215559933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18 |
发明(设计)人: | 钟世文;徐娟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C05F9/02 | 分类号: | C05F9/02;C05F9/04;B07C5/34;B01D53/86;B01D53/0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阳光惠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3211 | 代理人: | 张勇 |
地址: | 214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生物 堆肥 功能 垃圾 分类 垃圾处理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生物堆肥功能和垃圾分类功能的垃圾处理装置,属于环保设施领域。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垃圾处理装置包括:机体,盖,控制系统,垃圾识别模块,生物堆肥模块,出料模块及辅助模块,还包括显示屏及动力模块,显示屏对控制系统进行控制并接收反馈信号;动力模块为装置提供动力。在垃圾识别模块中,图像信息处理单元与摄像头连接,摄像头将拍摄到的垃圾图片发送至图像信息处理单元中,图像信息处理单元对接收到的图片进行识别及分类;在图像信息处理单元识别可堆肥的食品类垃圾并发送分类信息至控制系统之后,控制系统发送信号至动力模块,动力模块将盖打开,用户将可堆肥的食品类垃圾投入进料口,控制系统开启堆肥模块进行堆肥。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生物堆肥功能和垃圾分类功能的垃圾处理装置,属于环保设施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垃圾分类政策的逐步推广,越来越多的地区做出垃圾分类投放的要求。但由于垃圾种类繁多,居民在垃圾分类时无法准确的判断出垃圾种类,导致无法精确进行垃圾分类,让人们对于垃圾分类的过程产生抵触情绪。此外,繁琐的垃圾分类工作也增加了人们的家务劳动压力,因此需要提供一款具备垃圾分类识别功能的垃圾处理装置。
进一步,对于生活垃圾的处理从源头做起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就地处理,例如剩菜剩饭、骨头、菜根菜叶、果皮等食品类垃圾是日常生活垃圾的主要来源,对这类垃圾运用生物堆肥技术就地转化,不仅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也能够降低生活垃圾处理的成本。然而,目前并没有有效的垃圾处理装置,能够实现生物堆肥处理并在进行生物堆肥之前对可堆肥的食品类垃圾进行有效的识别分类。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兼具垃圾分类功能和生物堆肥功能的垃圾处理装置,以期实现资源回收循环利用的最大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可以帮助人们快速进行生活垃圾分类,区分可回收垃圾与不可回收垃圾,也通过对食品类垃圾进行生物堆肥处理进一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生活垃圾的处理成本,并且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备生物堆肥功能和垃圾分类功能的垃圾处理装置包括:机体,盖,控制系统,垃圾识别模块,生物堆肥模块,出料模块及辅助模块。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方案,具体而言:盖设置在机体的顶部;控制系统设置于机体内部;垃圾识别模块包括摄像头及图像信息处理单元,摄像头设置于机体顶部的右侧,图像信息处理单元设置于摄像头的正下方,并且摄像头与图像信息处理单元相连接;生堆肥模块包括进料口,堆肥仓,搅拌器及传动单元,其中,进料口设置在盖的正下方,堆肥仓设置在机体内部左侧,并且位于进料口的正下方;搅拌器设置在堆肥仓内,传动单元设置在堆肥仓的下部,并与搅拌器相连接;出料模块包括出料控制单元及物料收集盒,其中,出料控制单元设置在堆肥仓的底部,物料收集盒设置在出料控制单元的下方;辅助模块包括温湿度控制单元、加热及排风单元,光触媒单元;其中,温湿度控制单元设置在堆肥仓内部,光触媒单元、加热及排风单元分别通过管道与堆肥仓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方案,垃圾处理装置还包括显示屏及动力模块,显示屏与控制系统相连接,用于对控制系统进行控制并接收反馈信号;动力模块为整个装置提供动力。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显示屏能够设置为触摸显示屏,显示屏用于从控制系统反馈垃圾分类识别信息,为用户进行垃圾分类提供依据,并且,显示屏能够根据用户的操作发送信号至控制系统;进一步,显示屏能够发送信号至控制系统以开启堆肥模块和关闭堆肥模块,还能够根据堆肥仓内部的温湿度控制单元反馈的信号追踪堆肥仓内部的堆肥状态,并根据需要实时调整堆肥模块的工作状态。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在生活垃圾识别模块中,图像信息处理单元与摄像头通过导线连接,摄像头将拍摄到的待分类垃圾图片发送至图像信息处理单元中,图像信息处理单元对接收到的图片进行识别及分类处理,并将分类信息反馈至显示屏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南大学,未经江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80646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