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入耳式耳机有效
申请号: | 202120820901.0 | 申请日: | 2021-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215420662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04 |
发明(设计)人: | 芦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万魔声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R1/10 | 分类号: | H04R1/10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一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414 | 代理人: | 周伟锋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入耳 耳机 | ||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入耳式耳机,包括耳机壳体、扬声器和耳帽,扬声器安装于耳机壳体内,耳机壳体的内部形成有耳机前腔,耳机壳体包括主体部和声音导管,耳帽套接于声音导管上,声音导管的端面开设有出音口,声音导管的侧壁开设有第一透气槽,第一透气槽的底壁开设有透气孔,主体部的外壁开设有第二透气槽,透气孔连通耳机前腔和第一透气槽,第一透气槽与第二透气槽连通。本申请提供的入耳式耳机通过由透气孔、第一透气槽和第二透气槽依次连通形成的透气通道将外耳道和外界环境连通,使得佩戴入耳式耳机后,外耳道内的空气能够与外界环境的空气进行交换,从而有效地解决了现有的入耳式耳机密封隔音效果过于明显的技术问题,提升了用户的使用舒适度。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声音播放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入耳式耳机。
背景技术
入耳式耳机因其出色的携带性、高素质的声音表现及优秀的隔音效果,深受人们的喜爱。现有的入耳式耳机为了形成较好的隔音和获得较佳的背景宁静度,通常会在入耳式耳机的前腔外侧设置耳帽,当将耳帽塞入人耳的外耳道后,耳帽的表面会与外耳道的表面形成紧密配合,进而实现密封隔音,从而降低了外界杂音的可闻性。
但是,目前通过耳帽密封隔音的方式存在以下问题:1、用户摘下耳机的瞬间会有负压不适感;2、隔音效果过于明显,导致用户无法接收外界的声音,影响交流和存在安全隐患(如:过马路时听不到鸣笛声或遇到紧急情况听不到示警声等)。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入耳式耳机,包括但不限于解决现有的入耳式耳机密封隔音效果过于明显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入耳式耳机,包括耳机壳体、扬声器和耳帽,所述扬声器安装于所述耳机壳体内,所述耳机壳体包括主体部和声音导管,所述耳帽套接于所述声音导管上,所述声音导管的端面开设有出音口,所述扬声器的出音方向朝向所述出音口,所述耳机壳体的内部形成有连通所述扬声器和所述出音口的耳机前腔,所述声音导管的侧壁开设有第一透气槽,所述第一透气槽的槽口朝向背离所述声音导管中心轴线的一侧,所述第一透气槽的底壁开设有透气孔,所述主体部的外壁开设有第二透气槽,所述透气孔连通所述耳机前腔和所述第一透气槽,所述第一透气槽与所述第二透气槽连通;
当佩戴所述入耳式耳机时,所述耳帽塞入外耳道内,所述透气孔、所述第一透气槽和所述第二透气槽依次连通形成与外界环境连通的透气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透气孔从所述第一透气槽的底壁向所述耳机前腔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透气孔开设于所述第一透气槽底壁的中部。
进一步地,所述透气孔为梯形孔,所述透气孔的横截面面积从所述第一透气槽的一侧向所述耳机前腔的一侧逐渐缩小。
进一步地,所述透气孔于所述第一透气槽底壁上的口径为0.5~0.6毫米。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透气槽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透气槽的宽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透气槽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声音导管中心轴线的方向一致。
进一步地,所述声音导管的侧壁的内表面设有调音层,所述调音层封盖所述透气孔。
进一步地,所述声音导管的侧壁的内表面设有平台,所述透气孔贯穿所述平台,所述调音层贴覆于所述平台上。
进一步地,所述调音层为网布或调音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万魔声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万魔声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82090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频模块化并联逆变器
- 下一篇:一种方便开启的油桶密封盖及其开启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