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免漏斗入料生产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2120896653.8 | 申请日: | 2021-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215550379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18 |
发明(设计)人: | 陈海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井上建上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4/58 | 分类号: | B29C44/58;B29C44/12;B29C44/42;B29L31/30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76 | 代理人: | 叶玉凤 |
地址: | 5230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漏斗 生产 模具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免漏斗入料生产模具,包括支架结构,模具结构,连接于支架结构上;模具结构具有型腔;第二驱动结构,设于模具结构上;以及撑开件,撑开件转动连接于模具结第二驱动结构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撑开件,并驱动撑开件于模具结构上转动;注料时,第二驱动结构驱动撑开件转动并使撑开件插入所述型腔中并将头枕套进料口撑开;注料完成后,所述第二驱动结构驱动所述撑开件转动并使撑开件移出所述型腔。通过在模具上增设了第二驱动结构和撑开件,注料时,第二驱动结构带动撑开件插入枕套的进料口内并撑开进料口,注料管直接插入进料口进行注料即可,无需在使用到漏斗接料,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和避免烫伤工人,且节约了成本。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头枕生产模具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免漏斗入料生产模具。
背景技术
汽车座椅上的头枕传统的生产工艺是:首先将枕套放入模具中定好位后,在人工将漏斗插入枕套的进料口,接着,对漏斗进行注射发泡料,发泡料沿着漏斗进入枕套内部,注料完成后,再人工将漏斗取下,最后合模加热,发泡料受热变大填充满枕套内部。
传统采用漏斗进行接料,存在着以下弊端:
1、需人工对漏斗进行拿取,增加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同时存在着可能烫伤工人的风险。
2、漏斗进料后,漏斗上会沾满发泡料,如对漏斗上的发泡料不进行及时清洗,可能存在发泡料堵塞漏斗的情况,可能会造成进料不足或者漏料的情况,从而出现不良品。
3、多个模具,需对应用到多个漏斗,从而会增加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免漏斗入料生产模具,其不再使用到漏斗,从而解决了上述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免漏斗入料生产模具,包括
支架结构,
模具结构,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架结构上;所述模具结构具有型腔;
第一驱动结构,设于所述支架结构,所述第一驱动结构的输出端连接于所述模具结构,并驱动所述模具结构于所述支架结构上转动;
第二驱动结构,设于所述模具结构上并随模具结构转动;以及
撑开件,转动连接于所述模具结构,所述第二驱动结构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撑开件,并驱动所述撑开件于模具结构上转动;
注料时,所述第二驱动结构驱动所述撑开件转动并使撑开件插入所述型腔中;
注料完成后,所述第二驱动结构驱动所述撑开件转动并使撑开件移出所述型腔,所述模具结构合模成型。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撑开件包括连接杆以及撑开器,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驱动结构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撑开器连接于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撑开器包括有一支撑环以及两撑开臂;所述支撑环呈半圆状;两所述撑开臂于所述支撑环的底面向下延伸出并相对设置。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模具结构包括第一模、第二模以及第三模;合模状态下,所述第一模、第二模和第三模内部共同形成所述型腔;所述第一模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架结构上,所述第二模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模的前端,所述第二驱动结构连接于所述第二模上,所述撑开件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模上;所述第三模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模的上端。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第三驱动结构,所述第三驱动结构设于第一模上,所述第三驱动结构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模,并驱动第二模于所述第一模上转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井上建上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未经东莞井上建上汽车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89665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