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灯及一种车辆前照灯有效
申请号: | 202120910929.3 | 申请日: | 2021-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214619368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5 |
发明(设计)人: | 杨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毅 |
主分类号: | F21S41/00 | 分类号: | F21S41/00;F21S41/176;F21S41/16;F21S41/148;F21S41/30;F21Y115/10;F21W102/1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43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灯 车辆 前照灯 | ||
本实用新型公开提出一种车灯及一种车辆前照灯,导热架上设置有第一LED光源;准直透镜位于激光光源与第一荧光层之间,激光穿过准直透镜后到达第一荧光层,激光在准直透镜上形成一个光斑,该光斑在快轴方向上的长度大于在慢轴方向上的长度;穿过准直透镜的激光光路上存在一个等大点,激光在等大点处形成的光斑在快轴方向上的长度与在慢轴方向上的长度相等,第一荧光层位于等大点与准直透镜之间。长条形光斑的单位面积内的能量密度较低,从而避免了第一荧光层因局部温度的急速上升而造成的“热淬灭”现象,保证了整个车灯的使用寿命。激光在第一荧光层形成长条形光斑,该长条形光斑近似椭圆形,这使得受激光在远场形成的光斑形状也近似椭圆形。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车灯及一种车辆前照灯。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汽车车灯领域,汽车前照灯中的光源已经渐渐由LED光源替代了传统的卤素灯、氙灯等。LED光源的工作原理是利用LED芯片激发荧光材料,然后荧光材料发出受激光,使用受激光作为车灯的出射光使用。然而由于LED芯片在功率、亮度等方面的限制,因此LED光源在车灯远光领域依旧未达到人们现有需求。
而激光有着亮度高、指向性好以及耗能低等优点,因此激光也渐渐被车灯领域所使用。如专利201911394567.0与专利201911394596.7中所公布的远近光一体的车辆前照灯,在使用远光照射时,选用激光与LED芯片发出的光同时激发同一荧光材料,然后荧光材料发出受激光,利用受激光作为出射光作为远光使用,使得出射的远光具有更高的亮度以及更远的距离。然而在这两个专利中,激光会被收束装置进行收束,使得激光在荧光材料上形成一个点状光斑。但激光在单位面积内的能量密度极高,而被收束后的激光形成的点状光斑的能量密度会进一步提高,而这会导致两个问题:一是荧光材料的转化能力是有限的,激光被收束后在荧光材料上形成点状光斑使得荧光材料无法将激光及时转化为受激光,大量的激光随着受激光一同出射,这会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二是由于激光能量密度极高,因此在状光斑的区域内的温度会急剧升高,虽然有散热装置进行散热,但局部区域急速升高的温度很难及时被散热装置散去,这就使得荧光材料存在“热淬灭”的风险,并且温度的升高同样会使荧光材料对激光的转化能力下降,从而使得激光的出射比例增加,同样会出现安全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传统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减少荧光材料发生“热淬灭”风险的车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导热架上设置有发光的第一LED光源,所述第一LED光源包括第一发光区,以及设置在第一发光区的第一荧光层;还包括发出激光的激光光源和准直透镜,所述准直透镜位于激光光源与第一荧光层之间,所述激光穿过准直透镜后到达第一荧光层,所述激光存在一个快轴和一个慢轴,所述激光在快轴方向上的发光角大于激光在慢轴方向上的发光角,所述激光在准直透镜上形成一个光斑,该光斑在快轴方向上的长度大于在慢轴方向上的长度;所述准直透镜对激光进行收束,所述穿过准直透镜的激光在慢轴方向上的发光角大于在快轴方向上的发光角,所述穿过准直透镜的激光光路上存在一个等大点,所述激光在等大点处形成的光斑在快轴方向上的长度与在慢轴方向上的长度相等,所述第一荧光层位于等大点与准直透镜之间。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发光区为长条形,所述第一发光区的延伸方向与激光的快轴方向平行。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LED光源由一系列LED芯片组成,所述LED芯片朝向第一荧光层的一面为反射面。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还包括与第一荧光层相配合设置的第一反光杯,所述第一荧光层位于第一反光杯的焦点处,所述第一反光杯包括出光口和反射区,所述受激光被反射区接收并朝向出光口反射,所述被反射后的受激光穿过出光口出射。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激光光源位于出光口的边缘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毅,未经杨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91092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