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加电口盖有效
申请号: | 202120917195.1 | 申请日: | 2021-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214930132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30 |
发明(设计)人: | 方建海;高嵘;张建国;闻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24 | 分类号: | B62D25/24;B60L5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陆嘉 |
地址: | 201805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口盖 | ||
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电动汽车的加电口盖,包括:底座、支架和盖板。底座安装在车身上,底座形成容纳空间以包围充电座,底座朝向车身外侧的一面开放。支架转动安装在底座上。盖板安装在支架上,盖板随支架转动打开,底座开放以暴露充电座,盖板随支架转动关闭,盖板遮蔽底座的开口以遮蔽充电座。其中底座的上沿设置有挡水条,挡水条朝向车身外侧的方向凸出,支架上设置有引水槽,由上方进入到底座内的水流经由挡水条导入引水槽中,从支架和盖板之间流过。该电动汽车的加电口盖通过设置挡水条和引水槽,能够将进入加电口盖的水尽量从支架和盖板的区域流出,不流入到底座内部靠近充电座的区域,可以减少或者避免在充电座周围积水的情况。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电动汽车的充电零部件。
背景技术
充电座是电动汽车的重要零部件,充电座的作用相当于传统汽车的加油口。与传统汽车的加油口相比,电动汽车的充电座有更高的密封性要求,充电座直接与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系统连接,如果充电座出现漏水的情况,会导致电力系统失效,严重时还会引发事故。
参考图1,虽然图1揭示的是根据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加电口盖的结构,但本实用新型的加电口盖是在现有的加电口盖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结构形成,因此加电口盖的基本结构是与现有技术相同的。参考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的加电口盖包括:底座101、密封件102、支架103和盖板104。底座101安装在车身上,底座101形成容纳空间以包围充电座105,底座101朝向车身外侧的一面开放,形成开口。充电座105可以是直流充电座或者交流充电座,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底座101的容纳空间内包括了两个充电座105,其中一个是直流充电座,另一个是交流充电座。密封件102设置在底座101和充电座105之间,密封件102与充电座105过盈配合,使得密封件102能够包裹住充电座105的周围,达到密封效果。支架103转动安装在底座101上。盖板104安装在支架103上,盖板104随支架103转动打开,底座101开放以暴露充电座105,这时可以通过充电座105进行充电。盖板104随支架103转动关闭,盖板104遮蔽底座101的开口以遮蔽充电座105。在非充电的时间,盖板104都是关闭的。
但盖板104与底座101之间并不是密封的,盖板104和底座101都是硬质材料,所以在盖板关闭时盖板104与底座101的开口之间留有间隙,这个间隙环绕盖板一周。因为有间隙的存在,在遇到下雨或者有其它的水流时,水流就会通过这个间隙进入到底座101的内部。
图2揭示了现有技术中的加电口盖内的水流流向图。参考图2所示,经过雨淋试验发现,在盖板关闭的状态下,由于盖板104和底座101之间的间隙的存在,水依旧会进入到底座内部。进入到底座的水主要来自两个方向:图中①所标示的是来自车身上部的积水,顺着车身流入到间隙中。图中②所标示的是直接通过间隙飞溅进入到底座内的水。在底座的顶部,有一个向车身外侧倾斜的斜面。在水量较小的时候,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水会吸附在底座的这个斜面上。在累积的水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形成水流进入到底座内部。从底座顶部的斜面上流下的水流主要分成两条路径:图中③所标示的是受重力影响,水脱离斜面并直接流到底座的底部,最终会进入到底座底部的排水孔,再通过排水孔流走。图中④所标示的是水在表面张力的影响下,没有脱离斜面,而是顺着斜面流动,然后沿着底座的侧壁向下流,最终在密封件102和充电座105的交界处形成积水。因为密封件102是柔性材料,又是与充电座105采用过盈配合的方式,所以在密封件102和充电座105的交界处会形成凹陷区域,水流到这个凹陷区域就会形成积水。图3揭示了现有技术中的加电口盖内的积水区域示意图。当出现积水的时候,就容易发生渗水或者漏水的情况,如果存在钣金公差、充电座安装工艺缺陷的问题,图3所示的积水区域A极易出现渗水现象,对于电动车来说,充电座漏水容易造成部件失效并且影响车辆的使用和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能够减少积水情况的电动汽车的加电口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未经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91719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