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水下无人系统海底自供电接驳坞有效
申请号: | 202120924931.6 | 申请日: | 2021-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214798966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9 |
发明(设计)人: | 吕枫;蔡天昊;黄福诗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H02J50/10;F03B1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孙永申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下 无人 系统 海底 供电 接驳 | ||
1.一种水下无人系统海底自供电接驳坞,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与固定结构(100),所述支撑与固定结构(100)上设有水声信标(200)、电能监控电路腔体(300)、蓄电池腔体(400)、海流俘能装置(500)、喇叭口式接驳输能平台(600)和平板式接驳输能平台(700),其中,所述电能监控电路腔体(300)分别与所述海流俘能装置(500)和蓄电池腔体(400)相连接,所述喇叭口式接驳输能平台(600)以及所述平板式接驳输能平台(700)各自分别与所述电能监控电路腔体(300)和所述蓄电池腔体(400)相连接,所述蓄电池腔体(400)还与所述水声信标(200)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下无人系统海底自供电接驳坞,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与固定结构(100)包括底板垫脚(101)、底板(102)、下底网(103)、支撑柱(104)、上顶网(105)和侧边柱(106),所述底板垫脚(101)设置于所述底板(102)底部顶角位置处,所述底板(102)上设有所述下底网(103),所述下底网(103)上设有所述支撑柱(104)和所述侧边柱(106),所述上顶网(105)通过所述支撑柱(104)和所述侧边柱(106)与所述下底网(103)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水下无人系统海底自供电接驳坞,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声信标(200)包括水声信标主体(201)、水声信标夹具(202)、水声信标侧面支撑架(203)和水声信标底部支撑架(204),所述水声信标侧面支撑架(203)设置于所述水声信标底部支撑架(204)上,并整体安装设置于所述底板(102)上,所述水声信标主体(201)通过所述水声信标夹具(202)安装固定于所述水声信标侧面支撑架(203)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水下无人系统海底自供电接驳坞,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能监控电路腔体(300)由微控制器和监控管理电路组成,包括电路外保护腔体(310),所述电路外保护腔体(310)通过电路腔体夹具(320)将自身固定在电路腔体底板(330)上,并整体安装设置于所述底板(102)上,所述电路外保护腔体(310)由电路腔体柱形保护外壳(311)和电路腔体顶盖(312)构成,所述电路腔体顶盖(312)上设有电路腔体输入接口(313)、电路腔体输出接口(314)和电路腔体通信接口(31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水下无人系统海底自供电接驳坞,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蓄电池腔体(400)包括蓄电池外保护腔体(410),所述蓄电池外保护腔体(410)通过电池腔夹具(420)将自身固定在电池腔底板(430)上,并整体安装设置于所述底板(102)上,所述蓄电池外保护腔体(410)由蓄电池腔体柱形保护外壳(411)和蓄电池腔体顶盖(412)组成,所述蓄电池腔体顶盖(412)上设有蓄电池腔体输入接口(413)、蓄电池腔体输出接口(414)和蓄电池腔体通信接口(415)。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水下无人系统海底自供电接驳坞,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海流俘能装置(500)包括磁耦合传动式垂直轴俘能装置(510),所述磁耦合传动式垂直轴俘能装置(510)通过俘能装置夹具(520)将自身固定在俘能装置支撑结构(530)上,所述俘能装置支撑结构(530)由俘能装置顶部支撑板(531)、俘能装置支撑柱(532)以及俘能装置支撑底板(533)构成,并整体安装设置于所述底板(102)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水下无人系统海底自供电接驳坞,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海流俘能装置(500)的尾部电缆接口与所述电路腔体输入接口(313)通过水密缆相连接,所述电路腔体输出接口(314)与所述蓄电池腔体输入接口(413)和所述蓄电池腔体通信接口(415)通过水密缆相连接,所述蓄电池腔体输出接口(414)通过水密缆与所述电路腔体通信接口(315)连接后,再次通过水密缆连接扩展接口分别与所述喇叭口式接驳输能平台(600)、所述平板式接驳输能平台(700)以及所述水声信标(200)通过水密缆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924931.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监所自动提讯终端
- 下一篇:无耳挂结构的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