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焊装车间连杆机构吊具有效
申请号: | 202120953900.3 | 申请日: | 2021-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215854619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8 |
发明(设计)人: | 杜雨萌;李海南;魏国兴;李柯冉;鲁鑫;刘泽博;王彦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一汽模具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C1/28 | 分类号: | B66C1/28;B66C13/06;F16F15/02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杜森垚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春***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装车 连杆机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焊装车间连杆机构吊具,包括吊具框架、翻转支撑机构、半圆柱导向销、连杆机构,翻转支撑机构通过固定轴承座连接在吊具框架,通过轴销与轴承转动连接,实现翻转功能,利用支撑块对白车身产品进行起吊,利用插销对翻转支撑机构进行到位限定,防止回转造成的意外,半圆柱导向销通过连接板固定在吊具框架,利用垫片实现半圆柱导向销的三向空间调整,连杆机构通过支座固定在吊具框架,通过连杆与夹紧器实现两侧翻转支撑机构镜像运动。本实用新型利用半圆柱导向销提高了工人的操作便利性,同时利用连杆机构实现工人一步操作,完成吊具的翻转支撑功能,减少了工人操作次数和行走距离,大幅度减少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焊装车间连杆机构吊具,具体关于一种新型汽车焊装车间白车身的吊具结构,可广泛适用于焊装车间白车身产品的物流转运。
背景技术
由于焊装车间自动化批量制造特点,各个总成件、分总成件拆分为多个焊接工位,工序间工件的转运依靠转运零件的重量、大小,采用人工搬运、吊具转运等方式。随着汽车生产高产化、高质化的不断提升,对转运方式的要求也不断提升。而吊具具有灵活性、操作性、转运高效性等特点,同时还能满足白车身产品能够在水平和垂直方向自由输送,且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焊装生产线中。
目前焊装车间内的吊具往往不具备单人操作的便利性。吊具垂直下降过程中,定位销与产品销孔对准性、吊具多次翻转等因素不仅严重影响工人操作,加大劳动负荷,甚至可能会影响吊具上件节拍,耽误生产线生产。
CN201920939259.0公开了一种焊装吊具防脱落结构,包括两个倒L型防脱落板和两个连接板,两个倒L型防脱落板的底端分别与两个连接板的一端连接,两个连接板的另一端连接在焊装吊具主梁上,当焊装吊具在轨道工字钢上行走时,倒L型防脱落板的顶端与轨道工字钢上表面不接触,但跟随焊装吊具主梁运动行走,如果焊装吊具在运行时整体脱落的话,倒L型防脱落板的顶端可以勾住轨道工字钢下端的凸起,可以有效防止焊装吊具相关部件失效掉落,起到防止脱落的作用。
CN201721214953.3公开一种焊装总拼线的线下吊具,包括吊钩连接板和至少两个吊臂,所述吊钩连接板滑动连接于生产线上,每个所述吊臂位置可调节式连接于所述吊钩连接板下方,相邻两个所述吊臂之间设有间隔,工件可拆卸固定于所述吊臂上.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焊装总拼线的线下吊具,其结构简单,使用可靠方便和制造工艺简便,能够提升空中输送线使用率,符合大批量生产需求,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劳动强度和保证安全操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焊装车间连杆机构吊具,通过半圆柱导向销满足定位销与产品销孔的导向功能,方便工人利用吊具对准产品,同时利用连杆机构满足工人在一侧翻转支撑单元时,另一侧支撑单元镜像运动,减少工人的行走距离和翻转次数,大幅度减少了工人的劳动负荷,满足工人操作便利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焊装车间连杆结构吊具,包括吊具框架1、翻转支撑单元2、连杆机构3、半圆柱导向销4;连杆机构3中断通过支座18固定在吊具框架1上,连杆机构3两端分别连接一个翻转支撑单元2,使两端的翻转支撑单元2实现同步镜像翻转;半圆柱导向销4固定在吊具框架1,半圆柱导向销利用其导向面辅助吊具插入白车身产品的定位孔,减少工人利用器具对白车身产品定位的难度;吊具框架的两侧各设有两个吊环5,通过四个吊环5与电葫芦的挂钩进行连接,实现吊具的垂直运动;吊具框架1四角处底部分别设有缓冲器10,保证吊具在垂直运动过程与白车身产品不会由于冲击损坏产品,同时吊具在升起过程中还可以起到压紧的功能,减少白车身在吊起的晃动。
进一步地,所述连杆机构两端与夹紧器19销轴连接,夹紧器19通过顶丝9与翻转支撑单元2夹紧,保证翻转单元与连杆机构同步运动。通过连杆机构实现工人翻转一侧翻转定位机构,另一侧的翻转定位机构镜像运动,减少吊具工艺操作次数与工人行走距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一汽模具制造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一汽模具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95390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