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市政工程给排水用防堵管道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121024652.0 | 申请日: | 2021-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214657663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9 |
发明(设计)人: | 朱书仪;朱哲诣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诣钦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3F7/02 | 分类号: | E03F7/02;E03F7/00;E03F5/14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08 | 代理人: | 张志坤 |
地址: | 214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市政工程 排水 用防堵 管道 结构 | ||
本申请涉及给排水工程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市政工程给排水用防堵管道结构,其包括管体和过滤网,所述管体的底部设有两端均连通在管体上的出料管,所述出料管的两端位于过滤网相对管体轴向的两侧,所述出料管上设有两个控制阀,所述出料管位于两个控制阀之间的管身内设有拦截网,所述出料管位于两个控制阀之间的位置开口且可拆卸连接有封盖,所述封盖位于拦截网相对出料管进水端的一侧。本申请具有减少污水浪费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给排水工程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市政工程给排水用防堵管道结构。
背景技术
市政给排水管道是指市政道路下的雨水和污水管道,由于管道内的污水中通常带有较多的垃圾,因此管道内通常设置有用于拦截垃圾的拦截网。
相关技术中的给排水防堵管道,参照图1,包括管体1,管体1内设有过滤网2,管体1的底部连通有排料管10,排料管10上设有排料阀11,排料管10位于过滤网2相对管体1进水端的一侧。过滤网2拦截污水中的杂质,然后通过排料管10和排料阀11实现垃圾的排料。
当清理人员打开排料阀对过滤网拦截的杂质实现清理时,管体内的污水也会通过排料管大量排出,造成了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减少清除垃圾时污水的排出量,本申请提供一种市政工程给排水用防堵管道结构。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市政工程给排水用防堵管道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市政工程给排水用防堵管道结构,包括管体和过滤网,所述管体的底部设有两端均连通在管体上的出料管,所述出料管的两端位于过滤网相对管体轴向的两侧,所述出料管上设有两个控制阀,所述出料管位于两个控制阀之间的管身内设有拦截网,所述出料管位于两个控制阀之间的位置开口且可拆卸连接有封盖,所述封盖位于拦截网相对出料管进水端的一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垃圾堵塞过滤网后,打开两个控制阀,过滤网拦截的垃圾在污水的作用下,被推入出料管内。关闭两个控制阀,清理人员能够打开封盖,并清除出料管内的污水和垃圾。由于出料管的长度较短且垃圾占据的空间较多,因此清除垃圾时,附带排出的污水的量较少,以此减少了污水的排出量。
可选的,所述管体相对过滤网拦截垃圾一侧的管身上连通有冲料管,所述冲料管的出水端朝向出料管的进水端,进水端远离过滤网。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过滤网拦截的垃圾过多从而遮挡出料管的进水端时,冲料管内的污水能够喷出并冲击至垃圾上,从而辅助将垃圾推入出料管内,有利于提高垃圾的清除效果。
可选的,所述冲料管远离过滤网的一端延伸至管体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冲料管进水端的管身能够主动将管体内的污水导入冲料管内,从而提高了冲料管内污水对垃圾的冲击效果。
可选的,所述出料管的进水端与过滤网紧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冲料管内的污水对垃圾实现冲击时,能够将附着在过滤网上的垃圾冲下,从而提高垃圾的清除效果。
可选的,所述管体上设有液位传感器,所述液位传感器位于过滤网相对管体出水端的一侧,所述液位传感器电连接有报警器,所述报警器连接于管体外。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过滤网拦截的垃圾过多造成堵塞时,过滤网相对管体出水端一侧的水位可能会逐渐下降,当水位低于液位传感器时,液位传感器通过报警器发出警报,从而提醒清理人员及时清除垃圾。
可选的,所述出料管的出水端指向过滤网相对管体出水端的一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污水从出料管重新流入管体内时,能够对过滤网拦击的垃圾实现反冲,与此与冲料管配合,能够更好的将垃圾从过滤网上冲下。
可选的,所述出料管的管径沿着管体进水端至出水端的方向逐渐变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诣钦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未经江苏诣钦工程建设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02465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HBS总线的通讯控制装置和多联机系统
- 下一篇:锂离子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