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适用于新能源车型的B柱加强板有效
申请号: | 202121032592.7 | 申请日: | 2021-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215285003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4 |
发明(设计)人: | 李向楠;蒋兵;王诗虎;朱帅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商用车(安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04 | 分类号: | B62D25/04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百瑞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40 | 代理人: | 杨大庆 |
地址: | 241000 安徽省芜湖市***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新能源 车型 加强 | ||
一种适用于新能源车型的B柱加强板,包括加强板本体,所述的加强板本体为双层结构,加强板本体的上部区域外侧为热成型材料,内侧设置有热成型材质的副加强板,加强板本体的下部区域为双相钢材料;所述的加强板本体自上而下设置有向车外方向凸出的外加强筋,所述的外加强筋上部区域中设置有向车内方向下凹的内加强筋;所述的副加强板贴合适配外加强筋和内加强筋的凹凸面。本实用新型解决了新能源车型在车身满足侧面碰撞侵入量和侵入速度的情况下,尽量去减少由于增加过多B柱加强板带来的侧围重量增加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新能源车型的B柱加强板。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国内新车评价法规的升级,C-NCAP和C-IASI逐渐受到厂商和消费者的重视。侧面碰撞作为两大新车评价法规重点考察的工况,对B柱结构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C-IASI中的美标壁障,相对C-NCAP离地更高、Bumper刚性更大,撞击位置更靠车型上部。因此对于轿车、部份SUV和MPV,B柱成为主要承力结构。虽然各大厂商采用更强、受力更均匀的侧门防撞结构,但B柱作为中流砥柱,对侧碰结果起到关键作用。特别是对于C-IASI中B柱断裂会降低评级的要求,对于侧面整体的设计更要谨慎。
近年来侧面碰撞的设计逐渐由“硬抗”向“整体硬抗,局部变形”的思路过渡,即B柱不再设计成几乎不变形,而是在部分位置设计变形区域,吸收侧碰能量。同时,增加侧面整体门环刚性,由整体承受侧面撞击能量。因此,发明一种适用于新能源车型的B柱加强板很重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新能源车型的B柱加强板,在满足侧面碰撞侵入量和侵入速度的情况下,尽量去减少由于增加过多B柱加强板带来的侧围重量增加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适用于新能源车型的B柱加强板,包括加强板本体,所述的加强板本体为双层结构,加强板本体的上部区域外侧为热成型材料,内侧固定设置有热成型材质的副加强板,加强板本体的下部区域为双相钢材料;
所述的加强板本体自上而下设置有向车外方向凸出的外加强筋,所述的外加强筋上部区域中设置有向车内方向下凹的内加强筋;所述的副加强板贴合适配外加强筋和内加强筋的凹凸面。
进一步地,所述副加强板的材料厚度为2.0mm。
进一步地,所述的加强板本体的上部区域外侧材料厚度为1.6mm。
进一步地,所述加强板本体的下部区域材料厚度为1.6mm。
进一步地,所述的加强板本体上下部区域通过焊接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副加强板与外加强筋通过点焊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加强板本体上侧、下侧、左侧、右侧与车身的搭接区域宽度分别为35~50mm、90~120mm、25~55mm、25~55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一种适用于新能源车型的B柱加强板,B柱采用软硬分区的方式,保证侧面碰撞可变形位置变形吸能,减少了B柱其他位置的不可预知变形;B柱上部加强,保持B柱整体向内侵入,避免出现局部侵入过大;减少B柱加强板热成型用量,避免因整体延伸率过低,导致易出现的断裂问题;减少了侧门受力和侧门侵入量,从而减少了侧碰过程中人员的损伤。从而满足了侧面碰撞变形和整体刚度要求。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较为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适用于新能源车型的B柱加强板的正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适用于新能源车型的B柱加强板的后视图。
图3为图1的A-A断面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商用车(安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商用车(安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03259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罩型真空泵支架总成
- 下一篇:一种汽车呢槽密封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