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经口胃管固定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21060366.X | 申请日: | 2021-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215135601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4 |
发明(设计)人: | 贾玉强;张新亚;王鹏霄;蔡月红;宫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M25/02 | 分类号: | A61M25/02;A61M25/00 |
代理公司: | 合肥中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46 | 代理人: | 洪玲 |
地址: | 230000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经口胃管 固定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经口胃管固定装置,包括口咽通气管,胃管套设于口咽通气管内,所述口咽通气管沿胃管长度方向上的一侧壁上开设有用于取放胃管的侧开口,所述口咽通气管内部设置有用于固定胃管的限位机构以及用于检测胃管移动并进行移动报警的报警机构;所述报警机构嵌设于口咽通气管内腔下表面,且报警机构包括滚轮、转轴、角度传感器、微处理器和报警器。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口咽通气管侧壁上开设侧开口,能够方便胃管的放入和取出,在需要对口咽通气管清理时也方便取出口咽通气管,无需拆下胃管位于口腔外部一端的连接头,避免胃管晃动造成患者不适,另外侧开口的设置也方便对口咽通气管内部进行充分的清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经口胃管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因车祸、机器操作不当等因素引起的创伤患者也日益增多,许多重症外伤例如重型颅脑外伤合并颅底骨折、头面部严重损伤的患者,由于颅底骨折破坏了颅底结构,经鼻置胃管可导致入颅及增加颅内感染的机率,因此需要由口留置胃管,尽早建立肠内营养创造条件,同时可观察有无应激性溃疡,防止反流误吸,有效引出胃内容物,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
现阶段经口腔插胃管的固定方式:1、3M鼻贴欧米伽固定法;2、采用胶布缠绕固定,再用透明敷贴将胃管固定于面颊部;3、利用口咽通气道法,胃管由带有“U”型口的固定器内插入,再用胶布缠绕固定。
前两种固定方法存在很多弊端,胃管直接置于口部,容易咬扁影响液体传输,另外胶布久粘会引起皮肤过敏,更换胶布时会触碰胃管,极易引起患者胃部不适;因此出现了第三种口咽通气道,但是该种方法采用的固定器并不能对胃管进行很好的固定,依然存在胃管易移动的问题,且该种固定器需要每天清洗,取出时胃管前端的连接头需要进行拆卸,再将其从胃管前端取出,操作非常麻烦,在取出过程中会影响胃管,导致胃管晃动,出现不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的一种经口胃管固定装置。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经口胃管固定装置,包括口咽通气管,胃管套设于口咽通气管内,所述口咽通气管沿胃管长度方向上的一侧壁上开设有用于取放胃管的侧开口,所述口咽通气管内部设置有用于固定胃管的限位机构以及用于检测胃管移动并进行移动报警的报警机构;
所述报警机构嵌设于口咽通气管内腔下表面,且报警机构包括滚轮、转轴、角度传感器、微处理器和报警器,所述滚轮两端的转轴通过一号轴承与口咽通气管连接,所述角度传感器设置于转轴上,所述滚轮上表面与胃管接触,所述角度传感器通过滚轮转动角度检测胃管移动情况,并通过微处理器控制报警器报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口咽通气管包括外部固定环和胃管固定管,所述外部固定环固定设置于胃管固定管一端且位于口腔外部,所述侧开口两端延贯穿口咽通气管两端面,且侧开口边缘设置为圆角,避免划破口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报警机构还包括蓄电池、电源开关,所述微处理器和蓄电池分别固定于外部固定环的内部,所述报警器和电源开关以及用于给蓄电池充电的充电口均固定于外部固定环远离口腔的外侧壁上,所述蓄电池给角度传感器、微处理器和报警器供电,胃管移动时会带动滚轮转动,滚轮带动转轴转动,此时角度传感器能够检测滚轮转动角度,可以依据旋转的角度和滚轮圆周数来推断胃管移动的距离,当距离超出设定的阈值时,微处理器可以控制报警器报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限位机构包括弧形限位板、二号轴承和螺杆,所述弧形限位板设置于口咽通气管的管腔中轴线上,螺杆底端通过二号轴承与弧形限位板靠近外部固定环的一端顶部连接,所述螺杆顶端贯穿外部固定环上表面连接把手,且螺杆与外部固定环螺纹连接,转动把手,带动螺杆转动,螺杆与外部固定环螺纹配合,螺杆可以通过二号轴承带动弧形限位板上下移动,实现胃管的限位和松开工作,限位时避免胃管移动,松开时方便取出放入胃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未经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06036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