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双横臂悬架的下摆臂、双横臂悬架和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2121066765.7 | 申请日: | 2021-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216033568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5 |
发明(设计)人: | 伍刚;陈勇;韦友;周华;周智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G7/00 | 分类号: | B60G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远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04 | 代理人: | 王戈 |
地址: | 545007 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横臂 悬架 下摆 车辆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双横臂悬架的下摆臂,包括主摆臂、副摆臂、扭杆支座和扭杆,主摆臂一端用于和轮胎转向节的转向轴头铰接,另一端用于和车架铰接,副摆臂和扭杆支座均有一端固定于主摆臂,副摆臂另一端铰接于车架,扭杆支座另一端和扭杆固定连接,扭杆另一端和车架固定连接,主摆臂、副摆臂与车架的铰接处,以及扭杆支座与扭杆的固定处沿车架的纵向同轴布置。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一种双横臂悬架和车辆。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零件尺寸占用空间大,客车车厢地板踏步区高度高的问题,提高乘客上下车便利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横臂悬架的下摆臂、双横臂悬架和车辆。
背景技术
轻型客车由于前轴载荷较大,为提高车辆舒适性,前悬架采用独立悬架时一般采用双横臂悬架的结构形式。双横臂悬架主要由上摆臂、下摆臂、弹簧和减振器组成,上、下横臂布置在转向节与车身之间,弹簧布置在悬架与车身之间,用于将轮胎地面的纵向力、侧向力及垂向力,通过轮胎—转向节—上、下摆臂及弹簧传递到车身;同时通过安装在车身上的上摆臂、下摆臂摆动控制轮胎的运动,从而起到导向车轮运动的作用。
现有技术一种下摆臂,主臂主要传递侧向力,副臂主要传递纵向力,但无法传递垂向力,需要在上摆臂上另外安装扭杆弹簧。由于扭杆弹簧安装在上摆臂上,造成扭杆弹簧的安装高度较高,造成客车地板高度高,不利于客车踏步区的降低,对乘客的上下车的便利性不宜。
现有技术另一种下摆臂,下摆臂可以同时侧向力、纵向力和垂向力,但下摆臂为整体式,即左悬架和右悬架通过稳定杆连接,这种下摆臂只能采用冲压焊接的方式,结构能传递的力不能满足客车前轴载荷较大的要求,同时摆臂与车身的连接比较复杂。
因此,急需提供一种下摆臂系统,解决现有技术中零件尺寸占用空间大,客车车厢地板踏步区高度高的问题,提高乘客上下车便利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横臂悬架的下摆臂,解决现有技术中零件尺寸占用空间大,客车车厢地板踏步区高度高的问题,提高乘客上下车便利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横臂悬架的下摆臂,包括主摆臂、副摆臂、扭杆支座和扭杆,所述主摆臂一端用于和轮胎转向节的转向轴头铰接,另一端用于和车架铰接,所述副摆臂和所述扭杆支座均有一端固定于所述主摆臂,所述副摆臂另一端铰接于所述车架,所述扭杆支座另一端和扭杆固定连接,所述扭杆另一端和所述车架固定连接,所述主摆臂、所述副摆臂与所述车架的铰接处,以及所述扭杆支座与所述扭杆的固定处沿所述车架的纵向同轴布置。
本实用新型下摆臂,通过主摆臂、副摆臂与车架铰接,主摆臂、副摆臂绕与车架铰接处的转动,会通过车轮转向节的转向轴头转变为轮胎的摆动运动,起到对车轮轮胎的运动导向作用;同时,下摆臂还能将轮胎地面的纵向力、侧向力及垂向力传递至车身,具体地,侧向力通过转向轴头,经主摆臂传递至车身;纵向力通过转向轴头,经主摆臂、副摆臂传递至车身;垂向力作用在转向节上,通过主摆臂、副摆臂和扭杆支座的同轴转动,经过扭杆支座与扭杆的固定连接转变成扭杆的扭转,从而将垂向力产生的扭杆扭矩传递至车身。
因此,本实用新型双横臂悬架的下摆臂,既起到对具有双横臂悬架的轻型客车前轮胎的导向作用,又起到平衡汽车前轮胎侧向力、纵向力与垂向力作用;同时,由于扭杆4设置位置降低,解决现有技术中零件尺寸占用空间大,客车车厢地板踏步区高度高的问题,提高乘客上下车的便利性。
可选地,所述主摆臂和所述副摆臂另一端均设置有连接孔,还包括压装于所述连接孔内的衬套,所述主摆臂和所述副摆臂通过所述衬套和所述车架铰接。
可选地,所述主摆臂一端设置有锥形孔,用于安装所述转向轴头,从上到下,所述锥形孔的内径渐缩。
可选地,所述扭杆支座一端设置有凸台,所述主摆臂预定位置设置有与所述凸台相匹配的凹槽,所述凸台插装于所述凹槽内,所述主摆臂和所述扭杆支座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未经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06676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地铁主体结构中的群管穿墙防水结构
- 下一篇:一种公路工程用灌封试验检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