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医用皮肤科粉刺清除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21101551.9 | 申请日: | 2021-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214966016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3 |
发明(设计)人: | 张荣华;张敏;陈其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市江宁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B17/00 | 分类号: | A61B17/00 |
代理公司: | 济南市新图新夏天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330 | 代理人: | 张伟彦 |
地址: | 2111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医用 皮肤科 粉刺 清除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医用皮肤科粉刺清除装置,解决了现有皮肤粉刺清除设备操作时来回翻转麻烦,容易刺伤皮肤的缺点,包括所述握杆的端部通过轴承连接有旋钮,所述旋钮的内部通过螺栓固定有转杆,所述转杆的外部套设有伸缩套,且伸缩套的端部设置有支杆,所述支杆的端部内侧通过弹簧轴连接有支块,且弹簧轴两端贯穿支杆的两端端部均套接固定有连杆,所述连杆的端部设置有压圈,所述压圈远离连杆的一端设置有针头,使用过程中仅需利用拇指往复旋转旋钮即可实现针头与压圈的切换操作,无需来回翻转两端,不易出现刺伤的情况,且操作更加便捷,实用性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医用皮肤科粉刺清除装置。
背景技术
粉刺和痤疮是青少年常见的疾病,单纯用药物治疗时间较长,清除毛囊内的脓液和角栓对于促进疾病恢复、减少后期斑痕非常重要。现有技术中一般通过采用粉刺针清除毛囊内的脓液和角栓。现有粉刺针一般是在一端设置针尖,另一端设置压圈,利用针尖刺破粉刺表层,之后利用压圈挤压以去除其内的脓液和角栓,然而在操作时需要使用粉刺针的两端,来回翻转操作麻烦,也容易被刺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皮肤粉刺清除设备操作时来回翻转麻烦,容易刺伤皮肤的缺点,而提出的医用皮肤科粉刺清除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医用皮肤科粉刺清除装置,包括握杆,所述握杆的端部通过轴承连接有旋钮,所述旋钮的内部通过螺栓固定有转杆,所述转杆的外部套设有伸缩套,且伸缩套的端部设置有支杆;
所述支杆的端部内侧通过弹簧轴连接有支块,且弹簧轴两端贯穿支杆的两端端部均套接固定有连杆,所述连杆的端部设置有压圈,所述压圈远离连杆的一端设置有针头。
优选的,所述转杆的表面设有螺纹,所述伸缩套的内壁开设有与其表面螺纹对应的螺纹槽。
优选的,所述握杆的端部两侧内壁均焊接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的端部还焊接有第一限位块,所述伸缩套的端部外侧开设有与限位板对应的导槽。
优选的,所述支杆的端部内侧焊接有第二限位块,所述支块的端部设置有与第二限位块表面抵触的弧形面。
优选的,所述握杆端部位于所述支杆一侧安装有两个弧形设置的第三限位块,所述第三限位块与两所述连杆对应。
优选的,所述连杆的竖截面为弧形。
优选的,所述支杆的竖截面为长方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默认情况下,支杆端部是置于握杆端部外侧的,连杆带动压圈和针头与支杆保持垂直,便于医护人员通过握紧握杆使压圈与患者皮肤上的粉刺接触并施力挤压,挤压过程中在弹簧轴、支块和第一限位块的作用以及限位下,压圈始终与支杆保持垂直,且不受重力影响,便于进行粉刺挤出操作。
2、当需要使用针头时,医护人员仅需通过拇指旋转旋钮,其带动转杆转动的过程中,会将螺纹连接在连杆外部的伸缩套推动支杆端部向握杆内部收缩,此时在握杆端部内设置的第三限位块的作用下,针头会与握杆呈同一直线,便于进行刺破粉刺操作,操作方便。
综上所述,使用过程中仅需利用拇指往复旋转旋钮即可实现针头与压圈的切换操作,无需来回翻转两端,不易出现刺伤的情况,且操作更加便捷,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医用皮肤科粉刺清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医用皮肤科粉刺清除装置的顶针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医用皮肤科粉刺清除装置的图1仰视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市江宁医院,未经南京市江宁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10155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