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神经外科术中静脉窦转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21144430.2 | 申请日: | 2021-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214912338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30 |
发明(设计)人: | 杨光;梁彦超;王璐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光 |
主分类号: | A61M25/00 | 分类号: | A61M25/00;A61B17/1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盛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62 | 代理人: | 贾耀淇 |
地址: | 150086 ***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神经外科 静脉 窦转流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公开一种神经外科术中静脉窦转流装置,包括转流管和止血海绵,转流管为中空管状结构,转流管头端部设置有与转流管内部连通的引流孔道,止血海绵固定套设在转流管的端部并远离引流孔道。本实用新型适用于神经外科手术中静脉窦的引流与保护,可以在手术前建立血管内转流,在保证静脉窦血流通畅的前提下,对静脉窦转流段进行相应的手术操作,防止对静脉窦的损伤,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类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神经外科术中静脉窦转流装置。
背景技术
颅内循环包括动脉、静脉及脑脊液循环。现阶段,神经外科手术过程中对颅内动脉系统的保护相对成熟,静脉由于系统本身的特点,针对术中静脉系统尤其是静脉窦的保护仍存在许多难题。颅内静脉系统储血量约占脑血容量的70%,其在脑血流量调节、颅内压调控、脑灌注及脑脊液吸收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一些重要的颅内静脉及静脉窦多位于运动、感觉、视觉、精神等重要功能区。其中,颅内重要静脉区的肿瘤常常侵犯静脉使其受压、狭窄、闭塞或包绕,致使肿瘤与重要静脉不易分离,该区域手术易伤及重要功能区,手术风险大。一旦损伤静脉,术中极易出现难以控制的脑压高、急性脑膨出、术后继发出血和严重脑水肿等恶性并发症。
如何做到最大程度的保留颅内静脉系统尤其是静脉窦系统,是神经外科手术中的一大难题。因此,迫切需要一种装置能够保护受侵袭的静脉窦,避免因静脉窦损伤而导致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神经外科术中静脉窦转流装置,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以保护外科手术过程中受侵袭的静脉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神经外科术中静脉窦转流装置,包括转流管和止血海绵,所述转流管为中空管状结构,所述转流管头端部设置有与所述转流管内部连通的引流孔道,所述止血海绵固定套设在转流管的端部并远离所述引流孔道。
进一步的,所述转流管头端部为圆弧形。
进一步的,所述转流管任一端的引流孔道的数量至少为一个。
进一步的,所述止血海绵为圆柱状。
进一步的,还包括与转流管内部连通的排气部。
进一步的,所述转流管部分管壁向上凸起形成容纳腔,所述容纳腔为锥形腔,所述容纳腔上端开口,所述排气部包括底板、弹簧和顶塞,所述顶塞为锥形顶塞,所述顶塞的锥形侧壁与所述容纳腔抵接,所述顶塞下表面竖直向下凸起形成顶塞竖直侧壁,所述底板上表面竖直向上凸起形成底板竖直侧壁,所述顶塞竖直侧壁与所述底板竖直侧壁滑动连接并形成密闭空间,所述弹簧设置在所述密闭空间内,所述弹簧分别与所述顶塞下表面和所述底板上表面抵接,所述底板底壁开设有若干通孔,所述通孔沿所述底板竖直侧壁周侧间隔布置,所述底板底壁边缘与所述容纳腔侧壁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底板外缘与所述容纳腔侧壁中部固定连接,位于所述底板下端的所述容纳腔部分设置为集气部。
进一步的,所述止血海绵为吸收性明胶海绵。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以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神经外科手术中静脉窦的引流与保护,可以在手术前建立血管内转流,在保证静脉窦血流通畅的前提下,对静脉窦转流段进行相应的手术操作,防止对静脉窦的损伤,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静脉窦转流管结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光,未经杨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14443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