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污泥智能分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21163339.5 | 申请日: | 2021-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214988736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3 |
发明(设计)人: | 王超;陈宝银;葛文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精瑞科迈净水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53/56 | 分类号: | B65G53/56;B65G53/30;B65G53/66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08 | 代理人: | 张岭;赵保迪 |
地址: | 100020 北京市朝阳区霄云路2***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污泥 智能 分流 装置 | ||
本申请涉及一种污泥智能分流装置,属于污水处理设备领域,包括分流模块和控制模块;分流模块包括壳体,壳体内转动设置有分流挡板组件,分流挡板组件连接有驱动组件,分流挡板组件能够在驱动组件的带动下摆动以调节进入回泥管和排泥管的泥量;控制模块用于接收刮泥机输出的扭矩信号并根据扭矩信号控制驱动组件的运行状态。本申请提供的污泥智能分流装置根据刮泥机输出的扭矩对回泥量进行动态智能控制,提高了回泥量的控制精度,增强了污泥絮凝效果的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污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污泥智能分流装置。
背景技术
磁混凝沉淀技术是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向污水中同步加入磁粉,使之与污染物絮凝结合成一体,以加强混凝、絮凝的效果,使生成的絮体密度更大、更结实,从而达到高速沉降的目的。在实际进行污水处理时,通常使加载池内的污染物保持一定的浓度,以达到后续良好的絮凝效果。目前,一般操作方法是人工检测加载池内的污泥浓度,然后计算需要投入加载池内的污泥量并控制污泥泵将刮泥机排出的污泥部分回流到加载池内。
针对上述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回流污泥量控制精度低的不足,导致污泥絮凝效果不稳定。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提高污泥回流量的控制精度,本申请提供一种污泥智能分流装置。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污泥智能分流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污泥智能分流装置,包括:
所述分流模块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两端为封闭端;
所述壳体沿着周向开设有进泥口、回泥口和排泥口,所述进泥口连接有进泥管,所述回泥口连接有回泥管,所述排泥口连接有排泥管;
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分流挡板组件,所述分流挡板组件连接有驱动组件,所述分流挡板组件能够在驱动组件的带动下摆动以调节进入回泥管和排泥管的泥量;
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驱动组件相连,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接收刮泥机输出的扭矩信号并根据所述扭矩信号控制所述驱动组件的运行状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根据刮泥机输出的扭矩信号对回泥量进行自动智能调节,提高了回泥量的控制精度。
可选的,所述分流挡板组件包括挡板本体,所述挡板本体邻近回泥口和排泥口的一端靠近端部固定设置有套筒。
可选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设置于壳体外部的直线推动部件、连动杆和转轴;
所述转轴穿设于所述套筒内,所述转轴的两端与所述筒体的两个封闭端转动连接并从其中一个封闭端伸出筒体外部,所述转轴能够带动所述分流挡板组件摆动;
所述直线推动部件包括推杆部,所述连动杆的一端与所述推杆的端部转动连接,所述连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转轴伸出壳体外部的一端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组件能够带动分流挡板组件摆动以调整回泥量和排泥量。
可选的,所述进泥口在垂直于进泥管的轴线的平面上的投影呈矩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泥口与分流挡板组件的摆动轨迹更加适配,能够减少进泥口堵塞的情况发生。
可选的,所述分流挡板组件靠近进泥口的一端设置有圆柱分流结构,所述圆柱分流结构的轴线与所述壳体的轴线平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圆柱分流结构能够对污泥的冲击力进行缓冲,提高分流挡板组件的控制稳定性。
可选的,所述回泥管的直径小于所述回泥口的直径,所述排泥管的直径小于所述排泥口的直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回泥口与回泥管之间、排泥口与排泥管之间可以实现平滑过渡,减少回泥口和排泥口堵塞的情况发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精瑞科迈净水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北京精瑞科迈净水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16333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地下室双层防水砼墙
- 下一篇:一种楼板浇筑用混凝土厚度标定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