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基于游标效应的微泡型高温压力光纤传感器有效
申请号: | 202121193628.X | 申请日: | 2021-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214793587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9 |
发明(设计)人: | 杨杭洲;党文杰;朱加杰;刘鑫;淡金肖;李泽仁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L11/02 | 分类号: | G01L11/02;G01K11/3206 |
代理公司: | 西安永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1 | 代理人: | 郝燕燕 |
地址: | 710069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游标 效应 微泡型 高温 压力 光纤 传感器 | ||
1.一种基于游标效应的微泡型高温压力光纤传感器,其特征在于:三分贝耦合器(1)上并联设置有光纤测量臂和光纤参考臂,光纤测量臂为第一单模光纤(2)的尾端设置有第一多模光纤(4),第一单模光纤(2)与三分贝耦合器(1)相连,第一单模光纤(2)的纤芯上刻有热重生光栅(10),第一多模光纤(4)的尾端伸入到第一石英毛细管(3)内,第一石英毛细管(3)的一端固设在第一单模光纤(2)上、另一端为球形泡形成第一法布里珀罗干涉腔,热重生光栅(10)位于第一石英毛细管(3)内,球形泡外侧镀有高反射率膜(5),第一单模光纤(2)、第一多模光纤(4)、第一石英毛细管(3)的中心线重合,光纤参考臂为第二单模光纤(9)的尾端设置有第二多模光纤(8),第二单模光纤(9)与三分贝耦合器(1)相连,第二多模光纤(8)从第二石英毛细管(7)一端伸入到第二石英毛细管(7)内,第二石英毛细管(7)固设在第二单模光纤(9)上,第二石英毛细管(7)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三单模光纤(6),在第二石英毛细管(7)内形成第二法布里珀罗干涉腔,第二单模光纤(9)、第二多模光纤(8)、第二石英毛细管(7)、第三单模光纤(6)的中心线重合,第三单模光纤(6)的尾端端面为斜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游标效应的微泡型高温压力光纤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热重生光栅(10)的栅区长度为10~15mm,中心波长为1553n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游标效应的微泡型高温压力光纤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单模光纤(2)~第三单模光纤(6)的纤芯直径相同、包层外径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基于游标效应的微泡型高温压力光纤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单模光纤(2)和第二单模光纤(9)的长度相同,为20~25cm,第三单模光纤(6)的长度为150~200μ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游标效应的微泡型高温压力光纤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石英毛细管(3)与第二石英毛细管(7)的内径相等、外径相等。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游标效应的微泡型高温压力光纤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多模光纤(4)和第二多模光纤(8)的纤芯直径相等、包层外径相等、长度相等。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游标效应的微泡型高温压力光纤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多模光纤(4)的纤芯直径为62.5μm、包层外径为125μm、长度为260μ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游标效应的微泡型高温压力光纤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多模光纤(4)尾端面至第一石英毛细管(3)球形泡壁的水平距离比第二多模光纤(8)尾端面至第三单模光纤(6)端面的水平距离小2~5μm,所述的第一多模光纤(4)尾端面至第一石英毛细管(3)球形泡壁的水平距离为350~450μ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游标效应的微泡型高温压力光纤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三单模光纤(6)的尾端斜面倾斜角度为40°~6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游标效应的微泡型高温压力光纤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反射率膜(5)为金膜或铝膜或铜膜或银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大学,未经西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193628.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