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松茸菌丝培养罐有效
申请号: | 202121248609.2 | 申请日: | 2021-06-04 |
公开(公告)号: | CN214801270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23 |
发明(设计)人: | 薛寒;李永;朴春根;王曦茁;林彩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G18/40 | 分类号: | A01G18/40;A01G18/64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元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98 | 代理人: | 余光军;霍雪梅 |
地址: | 10009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菌丝 培养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松茸菌丝培养罐,所述培养罐的罐体的主体为气球形,其底端为平面罐底;在该罐体内部装有搅拌棒和搅拌叶,该搅拌棒的顶端转动穿入该罐口盖内,并与从动磁体固定连接;在该罐口盖的上面装有主动磁体和用于驱动该主动磁体转动的动力装置。采用本实用新型培养罐培养松茸菌丝,7天左右松茸菌丝就能达到生长稳定期,12天时的松茸菌丝收率为23.6g/L,最高可达32.1g/L。本实用新型的松茸菌丝专用培养罐解决了在一般的微生物实验室用于中试试验的松茸菌丝大量培养时,生长缓慢且难以大量生产、成本高、操作繁杂且容易污染等问题,具有体积小、成本低、能耗低、操作简便、效率高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松茸菌丝培养罐,属于松茸菌丝的人工培养装置领域。
背景技术
松茸是珍贵的林下野生真菌,被正式列入了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名录。松茸是一种与松树形成营养共生关系的外生菌根菌,必须依靠活体树木的根系来维持生长;由于松茸对生长条件的要求十分苛刻,目前尚不能人工栽培。由于森林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无序的恶性采集,其生长的生物圈日趋缩小,资源日益匮乏;因而松茸人工促繁和功能性物质深度利用的需求愈来愈大,而其基础就是松茸菌丝的大量快速培养技术。
目前松茸菌丝的培养罐均为三角瓶或圆柱形状,用三角瓶或圆柱形状的培养罐培养松茸菌丝,均存在收率低、培养规模小、培养周期长等问题(如500ml三角瓶液体培养收率仅为4g/L左右,尽管有收率20g/L左右的报道但其培养量仅为100ml规模或培养时间长达1个月以上,并且目前采用的培养器均为三角瓶或圆柱形状);气球形状且鼓泡式入气模式(即:从培养罐底部供气)的培养罐虽然解决了单位容积培养液和空气接触面积最大化和氧气的充足供应及氧气的均匀分布;但因为罐底为入气口,在灭菌锅、生物安全柜等操作和培养时需要一个固定架,增加了操作难度且入气口也很容易损坏;其外,搅拌棒通过罐口塞子直接与动力电机连接,这不但加大了操作难度还增加了污染风险。因此,目前松茸菌丝存在分离难、生长缓慢、规模小,培养基成分复杂且多用化学试剂使之成本高和可能产生有害物质,操作繁杂,收率低,成本高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松茸野外人工促繁技术和功能性物质深度开发利用研究的开展。
目前松茸菌丝的培养罐多为三角瓶或圆柱形状,用三角瓶或圆柱形状的培养罐培养松茸菌丝,均存在收率低、培养规模小、培养周期长等问题;气球形状且鼓泡式入气模式(即:从培养罐底部供气)的培养罐虽然解决了单位容积培养液和空气接触面积最大化和氧气的充足供应及氧气的均匀分布;但因为罐底为入气口,在灭菌锅、生物安全柜等操作和培养时需要一个固定架,增加了操作难度且入气口也很容易损坏;其外,搅拌棒通过罐口塞子直接与动力电机连接,这不但加大了操作难度还增加了污染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培养效率高、减少污染风险、操作容易的松茸菌丝培养罐;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包括:
一种松茸菌丝培养罐,包括罐体,在该罐体的顶端设有罐口,在该罐口上设有罐口盖,在该罐体上设有出气口、接种口、取样口和入气口;在该罐体内部装有搅拌棒,该搅拌棒的底端连接有搅拌叶;其中,所述的罐体的主体为气球形,其底端为平面罐底;所述搅拌棒的顶端转动穿入该罐口盖内并与从动磁体固定连接;在该罐口盖的上面装有主动磁体和用于驱动该主动磁体转动的动力装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具体实施方案,所述罐体的中部和上部体积大,下部体积呈缓坡型缩小且在罐体下部2/3位置形成横切的平罐底,所述罐体下部2/3位置自罐体的灌口开始向罐体的下部计算。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具体实施方案,在所述的罐口盖的顶部设有罐口塞手柄。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具体实施方案,所述的动力装置包括电机和电机安装体,电机安装体设在该主动磁体的上面,该电机安装在该电机安装体内,该电机的输出轴与该主动磁体的中心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具体实施方案,在所述的罐体上部的周边设有圆盘状的罐体手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未经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24860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晶圆撕膜装置
- 下一篇:一种煤气站的煤气脱硫净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