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防止遗落物品的共享单车车篮有效
申请号: | 202121283494.0 | 申请日: | 2021-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215043296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7 |
发明(设计)人: | 詹怡萱;黄晓峰;汪文翔;龙姣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2J3/12 | 分类号: | B62J3/12;B62H5/14;B62J9/20 |
代理公司: | 广东有知猫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681 | 代理人: | 张欢 |
地址: | 430070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止 遗落 物品 共享 车车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共享单车优化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防止遗落物品的共享单车车篮,包括车篮本体、调整结构、警报结构和触发结构。该防止遗落物品的共享单车车篮,通过连杆尾端连接车锁锁芯尾端,当车锁开启连杆错开带动导线闭路被打开,当车锁关闭带连杆向前移动使其首端对接于导线完成闭路通电,当车锁开启连杆错开导线闭路被打开,当车锁关闭带连杆向前移动使其首端对接于导线完成闭路通电,达到了触发稳定不会多次使用导致损坏的有益效果,通过车锁设置于单车前端底部并位于单车前轮上方,由于车锁设置于前轮,乘客在锁车后第一反应将会注意车篮本体,同时警报结构同步生效,达到了多种提示提醒使用者拿取物品的有益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共享单车优化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防止遗落物品的共享单车车篮。
背景技术
共享单车作为“互联网+”背景下的公共交通新业态,以“解决最后一公里”的绿色出行理念吸引了大量的消费者。虽然出行方便,但是很容易因匆忙离开,将随身物品遗忘在车筐中。
目前现有的技术是通过导线连接车锁来触发感应器,但是导线需要穿过车身,长时间使用很容易因为频繁开关锁导致导线脱落装置失效,同时目前单车锁车在后轮,乘客结束骑行后通常需要先去车后方锁车再拿取物品,在情况匆忙时很容易在锁车后忽略车前方的提示。
实用新型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止遗落物品的共享单车车篮,具备触发稳定不会多次使用导致损坏,多种提示提醒使用者拿取物品等优点,解决了上述技术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触发稳定不会多次使用导致损坏,多种提示提醒使用者拿取物品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防止遗落物品的共享单车车篮,包括车篮本体、调整结构、警报结构和触发结构,所述车篮本体后壁设置连板,所述连板连接单车,所述调整结构设置于车篮本体底部,所述调整结构包括卡块和回弹板,所述卡块首端连接车篮本体后壁并尾端连接回弹板顶部,所述警报结构包括感应器、蓄电池和导线,所述感应器设置于车篮本体底面,所述蓄电池输出端连接导线,所述导线首端设置于感应器电源接入端前方,所述触发结构包括车锁、弧口和连杆,所述车锁前壁设置弧口,所述连杆尾端穿过弧口连接车锁内芯并首端卡接于导线首端。
优选的,所述连板设置于车篮本体后壁并连接于单车前端顶部。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连板连接单车与车篮本体,防止车篮本体在单车骑行时震动误触感应器。
优选的,所述卡块首端连接于车篮本体后壁顶部并尾端插接于连板前壁,所述回弹板设置于连板前壁内侧并顶部连接卡块尾端。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车篮本体在放置物品时受压带动卡块向下移动,在卡块移动时压缩回弹板,并在拿出物品后车篮本体接触压力,由回弹板带动车篮本体复位。
优选的,所述警报结构还包括托板,所述托板螺纹连接于单车前端中部并顶面设置感应器。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托板托起感应器,感应器为市面常见重力感应装置不多做介绍,同时托板可以有效防止车篮本体内放置物品过重并且过度颠簸,导致感应器损坏。
优选的,所述导线尾端连接蓄电池输出端并首端设置于感应器接入口形成半闭路,所述导线首端契合于连杆首端,所述导线与车篮本体底面同样设置接触点。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单车骑行结束锁定时,连杆对接导线完成线路闭合,此时感应器接通电源,并由于车篮本体内物品下压导致车篮本体接触感应器,此时感应器发出警报,进一步的还可以设置语音播报喇叭进行提示,当取走物品后车篮本体复位闭合线路再次分离,感应器停止工作。
优选的,所述车锁设置于单车前端底部并位于单车前轮上方,所述弧口为贯穿开口连接车锁内部锁芯,所述连杆尾端活动连接于弧口末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工业大学,未经湖北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28349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