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储能用直流隔离开关集成测试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21362633.9 | 申请日: | 2021-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217443498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16 |
发明(设计)人: | 夏越超;杜云涛;佘丽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瑞源电气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327 | 分类号: | G01R31/327 |
代理公司: | 天津合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29 | 代理人: | 孟令琨;石熠 |
地址: | 300308 天津市***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能用 直流 隔离 开关 集成 测试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储能用直流隔离开关集成测试系统,包括供电子系统、电流检测子系统、以及控制子系统;所述供电子系统包括蓄电池组、第一供电开关电源、以及第二供电开关电源,所述第一供电开关电源、以及第二供电开关电源的输入端均与蓄电池组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供电开关电源的输出端设有UPS电源。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易于搭建和使用,能够适用于直流隔离开关多种功能测试,且能够对不同控制电压等级的直流隔离开关进行性能测试,充分验证直流隔离开关在不同条件下的性能状态,测试效率高,测试效果好;同时,这种测试系统也可以对多组直流隔离开关进行测试,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直流隔离开关的测试检验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直流隔离开关测试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储能用直流隔离开关集成测试系统。
背景技术
直流隔离开关在储能系统起着关键作用,当蓄电系统异常或网侧异常时,需通过控制器对直流隔离开关进行合闸分闸等操作,避免因其故障导致整个系统的损坏,故对直流隔离开关的测试尤为重要。但在普通的检验测试方法中,需对不同直流隔离开关进行不同工装的搭建,存在测试较繁琐且测试效率较低等问题;现有的测试系统普遍结构复杂,可靠性不佳,需搭建不同测试工装,测试较繁琐;尤其是需要根据直流隔离开关的电流大小、控制电压等不同,搭建不同的测试回路,操作较繁琐,导致直流隔离开关测试效率低下。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储能用直流隔离开关集成测试系统,以解决直流隔离开关测试效率低下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储能用直流隔离开关集成测试系统,包括供电子系统、电流检测子系统、以及控制子系统;
所述供电子系统包括蓄电池组、第一供电开关电源、以及第二供电开关电源,所述第一供电开关电源、以及第二供电开关电源的输入端均与蓄电池组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供电开关电源的输出端设有UPS电源;所述蓄电池组的输出端设有至少两个被测直流隔离开关连接位,所述被测直流隔离开关的电压输入端通过直流开关与蓄电池组输出端连接,所述被测直流隔离开关的电压输出端与电子负载连接,所述电子负载与被测直流隔离开关一一对应设置;
所述控制子系统包括控制器、以及与控制器连接的显示器,所述控制器及显示器的供电端均与UPS电源连接;所述蓄电池组、被测直流隔离开关、以及直流开关均与控制器连接;
所述电流检测子系统包括与控制器连接的电流检测器,所述电流检测器的检测端对应被测直流隔离开关的输出端设置,所述电流检测器供电端与第一供电开关电源的输出端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直流开关、第一供电开关电源、以及第二供电开关电源均通过保护开关与蓄电池组输出端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电子负载采用直流电子负载EA-ELR9000HP。
进一步的,所述UPS电源的电压输入端与第二供电开关电源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控制器及显示器的供电端均与UPS电源的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UPS电源的充电输出端设有储能电池。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器上设有用于检测蓄电池组电压情况的电压检测端,所述蓄电池组的输出端与控制器的电压检测端连接;所述被测直流隔离开关和直流开关的控制端均与控制器的DO输出端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器上设有用于接收被测直流隔离开关分合闸状态数据的DI输入端,所述被测直流隔离开关的状态输出端与控制器的DI输入端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电流检测器的输出端与控制器的AI输入端连接。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储能用直流隔离开关集成测试系统具有以下优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瑞源电气有限公司,未经天津瑞源电气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36263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AI的自动识别系统
- 下一篇:一种组合式的培养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