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加密U盘以及支持手指静脉识别的U盘认证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21370984.4 | 申请日: | 2021-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215376310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31 |
发明(设计)人: | 刘爽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市数字城市运营管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21/32 | 分类号: | G06F21/32;G06F21/79 |
代理公司: | 成都睿道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7 | 代理人: | 许立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加密 以及 支持 手指 静脉 识别 认证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加密U盘以及支持手指静脉识别的U盘认证系统,加密U盘包括控制模块、第一储存模块、USB端口、第一无线通信模块以及显示模块,第一无线通信模块用于与外界系统建立联系,作为控制模块控制USB端口的工作指令,显示模块用于显示第一无线通信模块的工作状态;手指静脉识别的U盘认证系统包括上述的加密U盘以及客户端、手指静脉采集器、第二储存模块以及服务器,其中第二储存模块包括手指静脉特征数据库,客户端还设有第三储存模块以及第二无线通信模块,本实用新型通过验证手指静脉特征数据,通过客户端控制第二无线通信模块与第一无线通信模块建立连接,还使得加密U盘自主控制USB端口通信,结构简单,实用性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加密U盘以及支持手指静脉识别的U盘认证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信息安全产业发展已经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各安全厂商也不断的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安全产品,并广泛的应用到了各个行业领域,但是这些安全产品的设计大多都是针对来自外部的入侵防范,而无法抵御来自内部的入侵威胁。据调查显示,信息安全事件频发的主因,并不是来自外部黑客的攻击,而是来自内部人员对内部系统的恶意入侵,这些入侵行为所造成的主要危害包括信息的泄露、窃取、篡改和破坏等。其中,U盘作为移动存储介质,可以方便地将电脑中的重要资料拷贝转移存放,正因为如此,U盘也成为了内部窃取关键涉密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
如果无法从管理制度上约束内部人员按照约定的规程使用U盘,那么就只能从技术上,做到U盘的安全使用。目前,已经有很多厂商推出了加密安全U盘等安全产品,能够对存储在U盘上的数据进行加密保护,也推出了一些需要密码口令认证才能够访问的安全U盘产品。但是它们自身都存在一些问题,如密码口令可能会被非法用户所盗用等问题。因此,如何从技术层面去解决U盘的安全使用问题,是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难题。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作为目前最新一代的身份认证技术,已经替代了基于密码口令的弱身份认证技术,广泛的应用到了各个行业领域。而其中的手指静脉识别技术,更是利用了人体不易改变的体内生理特征,进行个人的身份认证识别,较之其他生物识别技术,具有唯一性、不易伪造、识别率高、稳定性高等技术特点,非常适合用于各个领域的应用身份认证,以代替基于密码口令的弱身份认证。本实用新型应用手指静脉识别技术,设计一种支持手指静脉识别的U盘认证系统,提高U盘的加密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密U盘以及支持手指静脉识别的U 盘认证系统,其中,支持手指静脉识别的U盘认证系统通过手指静脉识别技术,实现加密U盘访问的强身份认证。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加密U盘,包括控制模块、第一储存模块、USB端口、第一无线通信模块以及显示模块,所述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第一储存模块、USB端口、第一无线通信模块以及显示模块连接,所述显示模块为设置在所述加密U 盘外壳表面的指示灯,所述指示灯用于显示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块的状态。控制模块采用CMS技术,能够使加密U盘能够自主工作,具体表现为控制模块控制USB端口物理层工作,向USB端口物理层发送关闭或开启USB端口的指令,控制与外界系统的通信,第一无线通信模块用于与外界系统建立连接,接收来自外界系统验证通过的指令,当第一无线通信系统与外界系统建立无线连接时,控制模块控制USB端口物理层开启USB端口,加密U 盘通过USB端口通信,允许外界系统访问。
优选地,所述显示模块还包括显示屏,所述显示屏设置于所述加密U 盘的壳体上,所述显示屏用于显示所述第一储存模块的内存空间剩余。
优选地,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块为WI FI通信模块、蓝牙通信模块或ZigBee通信模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市数字城市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未经成都市数字城市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37098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