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热塑性树脂浸渍连续纤维的浸渍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2121391673.6 | 申请日: | 2021-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215849771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8 |
发明(设计)人: | 贾振宇;陶守亮;花东龙;王庆;蔡正杰;陈国锋;朱黎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联洋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70/34 | 分类号: | B29C70/34;B29C33/30 |
代理公司: | 杭州裕阳联合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289 | 代理人: | 盛影影 |
地址: | 314500 浙江省嘉***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塑性 树脂 浸渍 连续 纤维 模具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热塑性树脂浸渍连续纤维的浸渍模具,包括设工作台与置于工作台上的浸渍模具,所述浸渍模具中设有纤维入口、纤维出口、树脂进胶口以及用于树脂流动的树脂流道,所述纤维入口、纤维出口均与树脂流道连通,所述树脂进胶口与树脂流道连通,所述树脂进胶口靠近纤维出口位置。本实用新型的树脂进胶口在靠近纤维出口处,而因为出口大小已经被限制,所以树脂只能反方向充满纤维通道,这样使树脂流动方向与纤维移动方向相反。而传统浸渍模具的树脂进胶口在模具入口处,树脂流动方向与纤维移动方向相同,只能依靠波浪状浸渍面摩擦张力的来浸渍,本实用新型可以增大树脂与纤维间的剪切力和摩擦力,从而获得更好的浸润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塑性树脂成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浸渍模具,尤其涉及一种树脂压力可控、浸渍后纤维厚度、截面可控的热塑性树脂浸渍连续纤维的浸渍模具。
背景技术
连续长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是一种以热塑性树脂为基体,增强纤维单向排列且连续的用于制备复合材料的中间体,在交通、汽车、石油、天然气或建筑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汽车领域中,连续长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可经过特定形状的口模牵引、切粒得到长纤维增强粒料,再经过二次注塑成型形成长纤维增强制件,广泛代替汽车内部的各种金属结构件,如前端模块,座椅支架,仪表板骨架和门板模块等,达到以塑代钢,减排环保的目的。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常常由于熔融浸渍设备结构的不合理而影响连续长纤维束的浸渍效果,甚至频繁发生断条等生产异常的现象,大大降低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CN108973163A公开了一种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用浸渍模具,该模具主体结构包括模具腔体和可调距的凸面辊,其中凸面辊可以使纤维在张力作用下分散,凸面辊的斜面与流道壁间能够产生一定熔体压力从而提高纤维的浸渍效果。但该模具通入的熔体粘度较大时,需设置多组凸面辊,对纤维损伤较大;其次专利所述口模设计不合理,出口处熔体压力过大,极易产生树脂溢出现象。此外,该模具熔体压力与熔体流动速度有较大的关系,若流动速度过小,浸渍效果不理想。
现有的浸渍模具主要是将纤维展开,热塑树脂通过熔融浸渍后流动到纤维内部,无法控制纤维含量、纤维浸渍后的厚度和截面形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的浸渍模具主要是将纤维展开,热塑树脂通过熔融浸渍后流动到纤维内部,无法控制纤维含量、纤维浸渍后的厚度和截面形状的缺陷而提供一种热塑性树脂浸渍连续纤维的浸渍模具,树脂压力可控,可以有效控制制品中的纤维含量;纤维浸渍后截面厚度可控,便于后道的冷却定型;可以通过模具自身结构有效展开纤维束,达到树脂完全浸渍纤维目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热塑性树脂浸渍连续纤维的浸渍模具,包括设工作台与置于工作台上的浸渍模具,所述浸渍模具中设有纤维入口、纤维出口、树脂进胶口以及用于树脂流动的树脂流道,所述纤维入口、纤维出口均与树脂流道连通,所述树脂进胶口与树脂流道连通,所述树脂进胶口靠近纤维出口位置。
在本技术方案中,树脂进胶口在靠近纤维出口处,而因为出口大小已经被限制,所以树脂只能反方向充满纤维通道,这样使树脂流动方向与纤维移动方向相反。而传统浸渍模具的树脂进胶口在模具入口处,树脂流动方向与纤维移动方向相同,只能依靠波浪状浸渍面摩擦张力的来浸渍,本实用新型可以增大树脂与纤维间的剪切力和摩擦力,从而获得更好的浸润效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浸渍模具包括上模具与可移动的下模具,用于调节纤维入口或纤维出口的间隙。
在本实用新型中,下模具可以调节高度,实现下模具的移动,用来调节纤维进口和/或纤维出口的大小,纤维入口和纤维出口的大小可单独调节。调节纤维出口的大小,从而控制浸渍后纤维的树脂含量,即可以控制纤维厚度。调节纤维入口的大小,可以控制模具腔内树脂压力。纤维入口越小,模具内部压力越大,可以更好的实现纤维的充分浸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联洋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联洋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39167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