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海缆锚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21414745.4 | 申请日: | 2021-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215681732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28 |
发明(设计)人: | 邱华;李春梅;管晨晓;王欢;梅文杰;宋光辉;潘文;胡宇平;姜志诚;朱雪飞;郭双庆;宋美琪;王雷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亨通高压海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G9/00 | 分类号: | H02G9/00;H02G9/12;H02G9/02 |
代理公司: | 苏州诚逸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313 | 代理人: | 高娟 |
地址: | 2155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锚固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海缆锚固装置,包括:电缆保护机构、锚固机构和封堵机构,所述电缆保护机构包括保护管和法兰盘结构,所述法兰盘结构位于所述保护管的顶端;所述锚固机构包括固定底座和海缆固定装置,所述固定底座的最外圈设有跨接结构;所述封堵机构包括呈筒状结构的封堵筒和封堵模块,所述封堵筒的底部设有固定结构,所述固定结构、所述固定底座和所述法兰盘结构依次连接固定,所述封堵模块包括若干供海缆缆芯穿过的通孔;所述封堵筒、所述封堵模块、所述固定底座和海缆在封堵筒的筒状内部形成一个密闭空间,所述海缆固定装置在所述密闭空间内将海缆固定。实用新型海缆锚固装置通过设计跨接结构,加大了接地面积,接地不良现象得以改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固定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海缆锚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建设的快速发展,众多的近海岛以及如近海石油、天然气工作平台等海洋设施对电力、通信、淡水、油、燃气等多种资源的需求,要分别布放各种海底光缆、海底电力电缆等大量管线。特别是近年来海上风电项目越来越多,为了避免由于外部环境原因造成海缆的晃动而造成的不必要的损伤,各种海缆在通过保护管进入发电风机前必须进行固定。
而用来固定的海缆锚固装置每个厂家都有自己的独特设计,但是大多数的海缆锚固装置主要考虑的是怎样牢固固定的问题。
如CN200710156466 .0公开了一种海缆固定装置,利用环形夹紧面与倒锥形套以及压板的配合,在海缆自重的情况下,倒锥形套与倒锥孔内表面会变得更紧,从而避免海缆高空因自重坠落的风险,但采用这个结构相对复杂。
如CN201410457005 .7钢丝铠装海缆用平台锚固装置,安装于海缆保护管的正上方,设计了可供至少一根穿缆孔的基座装置,并通过上压板和下垫板进行海缆铠装钢丝固定的方法,解决了目前至少一根海缆锚固的问题,且结构简便、操作方便、寿命长期可靠、并具有极大的抵御风浪冲击的能力。但是该专利的封堵结构是采用将保护罩对卡海缆后嵌在基座上的环形沟槽内,然后在保护罩内灌注绝缘密封胶,并在海缆与基座穿缆孔下部缠绕胶带,从而防止胶体泄露。这种灌注密封胶的方式,不方便后期的维护拆装。
并且各种设计的海缆锚固装置并没有额外考虑接地的问题,采用的接地方式都是一样,都是通过锚固装置的接地端子来实现。近年来发生了多起由于接地不良造成的接地电流过大事件,针对此现状我方结合实际工程经验,对锚固、电缆管、封堵等从接地方式设计上加以改善及优化,在牢固固定的同时,从而解决接地不良的问题以及后期维护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海缆锚固装置,能够改善接地不良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海缆锚固装置,包括:电缆保护机构、锚固机构和封堵机构,
所述电缆保护机构包括保护管和法兰盘结构,所述法兰盘结构位于所述保护管的顶端;
所述锚固机构包括固定底座和海缆固定装置,所述固定底座上开设有供海缆穿过的第一通孔,所述固定底座的最外圈设有跨接结构;
所述封堵机构包括呈筒状结构的封堵筒和封堵模块,所述封堵筒的顶部开设有供安装所述封堵模块的第二通孔,所述封堵筒的底部设有固定结构,所述固定结构、所述固定底座和所述法兰盘结构依次连接固定,所述封堵模块包括若干供海缆缆芯穿过的通孔;
所述封堵筒、所述封堵模块、所述固定底座和海缆在封堵筒的筒状内部形成一个密闭空间,所述海缆固定装置在所述密闭空间内将所述海缆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海缆固定装置包括下垫板和上压板,所述下垫板和所述上压板上均开有供海缆竖直穿过的孔,海缆上切开的环状开口处获得的海缆的铠装钢丝向外折弯后位于所述下垫板和所述上压板间,所述下垫板、所述铠装钢丝和所述上压板通过同一个螺栓固定在所述固定底座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亨通高压海缆有限公司,未经江苏亨通高压海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41474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土壤参数采集发送装置
- 下一篇:一种基于RFID的非接触身份识别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