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民用飞机驾驶舱温湿度调节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21418506.6 | 申请日: | 2021-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214875600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26 |
发明(设计)人: | 王刚;米毅;戴维;冯超;郑丽;孙丽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民用飞机试飞中心 |
主分类号: | B64D13/06 | 分类号: | B64D13/06;B64D13/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八月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43 | 代理人: | 张峰 |
地址: | 200120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民用 飞机 驾驶舱 温湿度 调节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民用飞机驾驶舱温湿度调节系统,包括:制冷组件,用于为高温气流降温;混合腔,其接收所述制冷组件降温后的冷气流及再循环系统的空气,并在输出端向驾驶舱输出混合气流;湿度调节系统,将所述制冷组件产生的冷凝水与高温气流混合后输出至所述驾驶舱;控制器,与所述制冷组件、再循环系统和湿度调节系统均连接用于控制所述驾驶舱内的温度和湿度,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制冷组件和混合腔,将冷气流与再循环系统的空气制冷后输出至驾驶舱用于调节驾驶舱内的温度;通过设置湿度调节系统,将制冷组件产生的冷凝水与高温气流混合后输出至驾驶舱用于调节驾驶舱内的湿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民用飞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民用飞机驾驶舱温湿度调节系统。
背景技术
现代大型民用飞机的空调系统一般为三轮升压式空气循环制冷系统,一些先进的机型还会耦合电驱动的蒸汽压缩制冷系统。而这些制冷系统只对温度进行调节,不具备湿度调节功能。飞机在地面未供气阶段,舱内相对湿度接近外界环境的湿度,飞机空调系统工作后,尤其在高空巡航时,由于供气湿度低,座舱内的空气会变得很干燥。
由于客舱乘客在空中停留的时间较为短暂,低湿在生理上的不良反应不会在短时间内表现出来,且客舱供气量相对驾驶舱很大,所以一般不需对客舱送风进行加湿处理。但驾驶舱空间狭小,机组人员长期处在其中会感觉不适,严重的甚至有眼干、喉咙疼痛等症状。现代民用飞机的座舱相对湿度一般在4%~10%,为使机组感觉更加舒适,需对驾驶舱供气进行温湿度调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民用飞机驾驶舱温湿度调节系统,该民用飞机驾驶舱温湿度调节系统能够调节民用飞机驾驶舱内的温湿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民用飞机驾驶舱温湿度调节系统,包括:
制冷组件,用于为高温气流降温;
混合腔,其接收所述制冷组件降温后的冷气流及再循环系统的空气,并在输出端向驾驶舱输出混合气流;
湿度调节系统,将所述制冷组件产生的冷凝水与高温气流混合后输出至所述驾驶舱;
控制器,与所述制冷组件、再循环系统和湿度调节系统均连接用于控制所述驾驶舱内的温度和湿度。
在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湿度调节系统包括设置在所述制冷组件上用于收集所述制冷组件产生的冷凝水的水分离器和将冷凝水输送至所述驾驶舱的混合管。
在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水分离器的一端与外界连通,另一端通过水压调节阀和水喷射器与所述混合管连通,所述水压调节阀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在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混合管的进气端与产生高温气流的热源连通,出气端与所述混合腔的出气端连通。
在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制冷组件的进气端与产生高温气流的热源连通。
在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混合管的进气端处设有配平空气压力调节活门,所述配平空气压力调节活门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在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混合管的出气端处设有配平空气活门,所述配平空气活门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在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制冷组件和所述湿度调节系统均至少设有两组。
在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驾驶舱内设有温湿度传感器,所述温湿度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在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混合腔内设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制冷组件和混合腔,将冷气流与再循环系统的空气制冷后输出至驾驶舱用于调节驾驶舱内的温度;通过设置湿度调节系统,将制冷组件产生的冷凝水与高温气流混合后输出至驾驶舱用于调节驾驶舱内的湿度。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民用飞机试飞中心,未经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民用飞机试飞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41850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