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循环超低温冻融法的电子垃圾破碎分离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21493915.2 | 申请日: | 2021-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215277810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4 |
发明(设计)人: | 葛献超;陈语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福爱尔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2C19/18 | 分类号: | B02C19/18;B09B3/00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浩智运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24 | 代理人: | 朱文振 |
地址: | 236000 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创新***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循环 超低温 冻融法 电子垃圾 破碎 分离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循环超低温冻融法的电子垃圾破碎分离装置,包括:循环冻融室,包括容纳电子垃圾的容纳腔;液氮制冷机,与所述循环冻融室的容纳腔相连通以形成液氮循环管路;高温蒸汽发生器,与所述循环冻融室的容纳腔相连通。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液氮超低温冷却、高温水蒸汽加热对水分子的多次冻融,实现了对电子垃圾中有机物和金属的有效分离,不产生二次污染,使得电子垃圾中分离出的有机物和非金属都可以充分再利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节能技术领域,更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循环超低温冻融法的电子垃圾破碎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子垃圾的成分复杂,需要把有机物、金属等各类别分开才能对电子垃圾进行再生利用。现有技术中一般采用手工操作、高温加热、化学类方法等将有机物、金属等各类别分开,但通过手工操作来分离金属和有机物效率低下;通过高温加热的方式分离金属和有机物,在高温加热后只剩金属,而且会产生有害气体;通过化学类办法分离金属和有机物会产生废液污染,采用现有技术中的这些方法,不仅电子垃圾再生利用率低,还会造成环境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电子垃圾再生利用率低,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循环超低温冻融法的电子垃圾破碎分离装置以提高电子垃圾再生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种基于循环超低温冻融法的电子垃圾破碎分离装置,包括:循环冻融室,包括容纳电子垃圾的容纳腔;液氮制冷机,与所述循环冻融室的容纳腔相连通以形成液氮循环管路;高温蒸汽发生器,与所述循环冻融室的容纳腔相连通。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液氮超低温冷却、高温水蒸汽加热对水分子的多次冻融,实现了对电子垃圾中有机物和金属的有效分离,不产生二次污染,使得电子垃圾中分离出的有机物和非金属都可以充分再利用。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液氮制冷机具有液氮制冷机进口和液氮制冷机出口,所述循环冻融室的容纳腔开设有液氮进口和液氮出口,所述液氮制冷机进口通过管道与液氮出口相连,所述液氮制冷机出口通过管道与液氮进口相连。
根据待处理的电子垃圾的具体情况循环加注液氮,提高了超低温冷冻效果。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高温蒸汽发生器具有蒸汽出口、与所述蒸汽出口连通的水蒸汽主管道、与所述水蒸汽主管道相连通的多个分支管路,所述循环冻融室的容纳腔开设有与分支管路数量一致的多个蒸汽进口,多个所述分支管路分别通过与其对应的蒸汽进口与所述循环冻融室的容纳腔相连。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液氮进口位于电子垃圾料位上方,所述液氮出口位于容纳腔底部,所述液氮进口与所述液氮出口呈对角设置。
液氮由液氮制冷机出口通过管道和液氮进口进入循环冻融室的容纳腔并由液氮出口通过管道和液氮制冷机进口重新汇集至液氮制冷机中,使液氮由电子垃圾顶部进入,从循环渐冻室的容纳腔底部传出,达到更好的超低温冷冻效果。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多个所述蒸汽进口分别开设在所述循环冻融室的容纳腔的底部和侧壁上。
通过容纳腔的底部和侧壁上开设的蒸汽进口使得电子垃圾表面及内部所有的细微裂缝都有水分子,起到均匀加热的作用。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循环冻融室为敞口槽型金属箱体。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循环冻融室截面为倒置的梯形。
通过梯形结构的设置可使得电子垃圾的数量由电子垃圾的料位处至容纳腔底部逐渐减少,液氮经过电子垃圾的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冷量流失,通过减少下层的电子垃圾的容纳数量来提高超低温冷冻效果。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高温蒸汽发生器还包括第二控制阀门,多个所述分支管路上均设有所述第二控制阀门,第二控制阀门可控制高温蒸汽发生器水蒸汽传输的启闭,提高了加热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福爱尔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安徽福爱尔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49391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