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节能型连续控温高压反应釜有效
申请号: | 202121537928.5 | 申请日: | 2021-07-07 |
公开(公告)号: | CN214159531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0 |
发明(设计)人: | 王宏伟;徐斌;潘正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疆金盛汇化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3/04 | 分类号: | B01J3/04;B01J3/02;B01J19/20 |
代理公司: | 北京鼎佳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48 | 代理人: | 孟阿妮;张小勇 |
地址: | 833300 新疆维吾尔自治*** | 国省代码: | 新疆;6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节能型 连续 高压 反应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节能型连续控温高压反应釜,包括反应釜体和釜盖,所述反应釜体的下侧壁连接有出料管,所述出料管上设有阀门,所述反应釜体的侧壁设有加热层,所述加热层的底部设有加热圈,所述加热层的内部填充有加热油,所述釜盖的内部上侧壁连接有温度传感器,所述釜盖的外部连接有进料漏斗,所述釜盖的侧壁外部设有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的内部设有控制器,所述控制面板与温度传感器连接,所述控制面板与加热圈连接,本装置可以对反应釜体的内部进行连续控温,而且温度达到设定值,加热圈停止工作,有效的减少耗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反应釜技术领域,具体领域为一种节能型连续控温高压反应釜。
背景技术
高温高压反应釜是化工生产中用来完成对反应温度和反应压力都有要求的工艺过程反应容器。在实际应用中,不同反应过程中,由于对反应的温度、压力具有不同的要求,对所采用的反应容器的设计要求也不尽相同。
传统高压反应釜的典型的加热方式是使用将热量从加热流体传递到反应釜内的,加热系统外部加热盘绕体、夹套系统或其他类似的热传递系统。这种系统在加热过程中由于热的传到需要时间,同时加热功率无法及时反馈而导致经常过度加热,而且耗能高,因此我们提供一种节能型连续控温高压反应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节能型连续控温高压反应釜,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节能型连续控温高压反应釜,包括反应釜体和釜盖,所述釜盖固定连接于反应釜体的上端,所述反应釜体的下端设有支座,所述反应釜体的下侧壁连接有出料管,所述出料管上设有阀门,所述反应釜体的侧壁设有加热层,所述加热层的底部设有加热圈,所述加热层的内部填充有加热油,所述釜盖的上端固定安装有驱动电机,所述釜盖的内部侧壁焊接有若干个连接支撑杆,所述连接支撑杆之间设有循环装置,所述釜盖的内部上侧壁连接有温度传感器,所述釜盖的外部连接有进料漏斗,所述釜盖的侧壁外部设有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的内部设有控制器,所述控制面板与温度传感器连接,所述控制面板与加热圈连接。
优选的,所述釜盖的侧壁内部设有真空层。
优选的,所述支座包括支撑板和四个支撑腿,四个所述支撑腿固定安装于支座的下表面靠近侧边处且相邻所述支撑腿之间的间距相等,四个所述支撑腿的下端分别设有防滑脚垫,所述反应釜体固定安装于支撑板的上表面,所述出料管穿过支撑板,所述阀门位于支撑板的下侧。
优选的,所述反应釜体的下侧壁内部为倒锥形。
优选的,所述循环装置包括转轴、螺旋叶和循环管道,所述转轴的上端与釜盖的上侧壁转动连接且转轴的上端穿过釜盖的上侧壁,所述转轴与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螺旋叶安装于转轴上,所述循环管道的外侧壁上端与连接支撑杆焊接连接,所述循环管道位于螺旋叶的外侧。
优选的,所述驱动电机的外侧设有电机壳,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与转轴之间连接有联轴器。
优选的,所述进料漏斗的上端设有封盖,所述封盖与进料漏斗螺纹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一种节能型连续控温高压反应釜通过温度传感器监测反应釜体的内部温度并将温度数值通过电信号方式传递至控制器,当反应釜体的内部温度达到设定值后,控制器控制加热圈停止加热,当温度持续降低后,控制器再次控制加热圈加热,如此往复实现了对反应釜体的连续控温的效果,而且温度达到设定值,加热圈停止工作,有效的减少耗能,而且驱动电机可以驱动循环装置,循环装置带动反应釜体的内部溶液进行循环,保证溶液的充分反应,同时也使溶液受热均匀,保证反应效果,反应结束后,通过出料管收集溶液即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反应釜体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循环装置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疆金盛汇化工有限公司,未经新疆金盛汇化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53792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