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迫击炮弹药防重装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21581521.2 | 申请日: | 2021-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215952353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4 |
发明(设计)人: | 余涛;费蓉;张宽;李爱民;郭与番;马梦阳;万雨欣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41F1/06 | 分类号: | F41F1/06 |
代理公司: | 西安弘理专利事务所 61214 | 代理人: | 罗笛 |
地址: | 710048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迫击炮 弹药 重装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迫击炮弹药防重装系统,包括固定在迫击炮炮筒口的红外对管、安装在迫击炮炮筒外侧的声音传感器、固定在迫击炮底座下的压力传感器,迫击炮炮筒外壁上还设置有振动传感器以及单片机,单片机上固定有LCD屏,红外对管、声音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振动传感器以及LCD屏均与单片机通过导线电连接传递信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迫击炮弹药防重装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操作人员不能准确的掌握此时炮筒内的状态造成的隐患,有效提高迫击炮的安全性,为工作人员提供了安全保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安防装置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迫击炮弹药防重装系统。
背景技术
迫击炮一直以来就是步兵协同作战的有效压制兵器,是步兵极其重要的常规兵器。迫击炮在实弹过程中,由于底部撞针失效、药包受潮等原因,会导致火弹不能正常发射出去而停留在炮筒内的情况,此时应立即组织倒弹操作,这样才能再度装弹发射。多年来很多国家对迫击炮防重装装置进行了研制,目的就是提高保护炮兵和军备物质的安全系数。检测装置通过光电、电磁、机械等手段分辨刚刚装填的炮弹是否正常发射出去,本项目的具体方法是通过蜂鸣器、闪烁灯和显示屏等方式提示炮手停止再次装弹,从而保证士兵的安全。
基于此,工程技术界对迫击炮防重装检测系统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现将目前已公开的专利介绍如下:
中国专利CN201910486977.1提出了了一种迫击炮防重装装置,包括主体;所述主体通过底座紧箍于迫击炮炮口;所述主体由对称安装于迫击炮炮膛外侧的两防重装机构组成;所述防重装机构包括本体,及安装于本体上的本体组件、连接系统和挡弹组件;所述本体上方盖设有盖板;所述本体组件通过连接系统与挡弹组件连接;本发明的迫击炮防重装装置,不会增加战术动作、不影响实际射速而且不会改变迫击炮弹的弹道;适用于多种型号的迫击炮,与武器弹药的适配性好、使用便捷、可靠性高、具有实用推广价值,可预防或避免第一发已装填迫击炮弹因瞎火或迟发火等尚未飞出炮口之前,再次装填炮弹,消除可能导致的膛炸、炮口炸或早炸等安全性事故的潜在隐患,提高炮弹发射时的安全性。
现有技术大多单纯使用硬件装置来检测,操作人员不能准确的掌握此时炮筒内的状态、发射次数以及进行其它操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迫击炮弹药防重装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操作人员不能准确的掌握此时炮筒内的状态造成的隐患,有效提高迫击炮的安全性,为工作人员提供了安全保障。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迫击炮弹药防重装系统,包括固定在迫击炮炮筒口的红外对管、安装在迫击炮炮筒外侧的声音传感器、固定在迫击炮底座下的压力传感器,迫击炮炮筒外壁上还设置有振动传感器以及单片机,单片机上固定有LCD屏,红外对管、声音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振动传感器以及LCD屏均与单片机通过导线电连接传递信息。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还在于,
红外对管包括红外光发射二极管和红外光接收二极管,红外光发射二极管和红外光接收二极管分别安装在迫击炮炮筒口相对应的两侧,红外光发射二极管和红外光接收二极管均通过导线和单片机电连接。
红外光发射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有电阻R1后串联接入单片机的VCC引脚,红外光发射二极管的阴极接入单片机的GND引脚,红外光接收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有电阻R2后串联接入单片机的VCC引脚,红外光接收二极管的阳极接入单片机的GND引脚,红外光接收二极管的阴极还连接有电阻R3,电阻R3的另一端接入单片机的PF6引脚。
LCD屏采用2.8寸TFT LCD液晶触摸屏。
压力传感器采用柔性薄膜压力传感器。
迫击炮底座下并列固定有两个压力传感器a和压力传感器b,压力传感器a和压力传感器b均电信号连接单片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理工大学,未经西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58152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建筑内空气通风净化装置
- 下一篇:一种防压力性损伤的手部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