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121729660.5 | 申请日: | 2021-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215520105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14 |
发明(设计)人: | 黄凤霞;陈雪峰;敬登虎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东南建设工程安全鉴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3/02 | 分类号: | E04G23/02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赵淑芳 |
地址: | 210046 江苏省南京市南京经济***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加固 钢筋混凝土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结构,包括钢筋混凝土梁和钢筋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柱设置在钢筋混凝土梁两侧下方,钢筋混凝土柱上套有楔形钢板围套,两根钢筋混凝土柱上的楔形钢板围套之间连接有钢梁,钢梁和钢筋混凝土梁之间设置有楔形钢垫板,钢梁上设置有加劲肋板。本实用新型只需要对安装楔形钢板围套的局部柱表面进行处理;在现场的施工过程中,无需额外的预应力张拉和锚固措施;湿作业少、工期短,可以减少劳动的人员数量和人力成本;采用的钢梁、钢板、楔形钢垫板,均可以在工厂预制好后到现场进行安装,生产效率高,同时减少施工现场的噪音与环境污染;具备良好的可拆卸与重新组装特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固梁结构,具体涉及一种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结构。
背景技术
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我国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梁是结构中重要的水平受力构件,自然灾害和历次地震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建筑物造成损害,而且风灾、水灾使房屋发生破坏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建筑物经过长期使用会有老化问题;在房屋装修时拆除某些构件时会改变原结构的受力体系,若不采取措施可能会发生安全事故。以上情况都需要对结构构件进行维修加固。
钢筋混凝土梁常用的加固方法有增大截面法、体外预应力法、外粘型钢法、粘贴纤维复合材料法、粘贴钢板法。上述方法均已在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和计算方法,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人工费用的提高使生产成本大幅增加,尤其是对于一些工期时间较长的加固方法;使用结构胶粘贴材料必须先对构件的表面进行大面积的打磨,这会产生大量扬尘,污染空气,对施工人员身体有害,采取额外的补偿措施亦会提高生产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结构,解决现有加固对表面进行大面积打磨,产生粉尘,污染空气,成本高的问题。
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结构,包括钢筋混凝土梁和钢筋混凝土柱,所述钢筋混凝土柱设置在钢筋混凝土梁两侧下方,所述钢筋混凝土柱上套有楔形钢板围套,两根钢筋混凝土柱上的楔形钢板围套之间连接有钢梁,所述钢梁和钢筋混凝土梁之间设置有楔形钢垫板,所述钢梁上设置有加劲肋板。
为了固定钢梁,所述钢梁和楔形钢板围套焊接。
当楔形钢板围套受力后向下滑动时,在侧向约束力以及摩擦力作用下,可以自锁实现平衡,不需要再通过额外的措施来加强钢板围套与钢筋混凝土柱之间的连接,所述楔形钢板围套的钢板厚度为10~25mm,钢板通过焊缝连接形成封闭的楔形钢板围套。
所述钢梁采用单根H型钢梁或两根槽形钢组成。
当安装楔形钢垫板时,通过楔形钢垫板向里塞的挤压,在钢梁中产生预应力,所述钢梁与钢筋混凝土梁之间的间隙为20~100mm。
优选的是,所述楔形钢垫板的宽度为100~300mm。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钢梁的端部通过焊缝连接固定在楔形钢板围套上,楔形钢板围套的顶部周长较小、底部周长较大,其约束包裹住钢筋混凝土,楔形钢板围套与钢筋混凝土柱之间的空隙填充灌注型结构胶,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楔形钢板围套与钢筋混凝土柱之间除了结构胶的粘结力,更有下滑产生的摩擦力和约束力,实现自锁平衡。因此,钢梁与楔形钢板围套的安装无需植筋、大面积打磨混凝土梁底等措施,只需要对安装楔形钢板围套的局部柱表面进行处理;在现场的施工过程中,钢梁中的预应力是通过楔形钢垫板向内的挤压措施进行施加的,无需额外的预应力张拉和锚固措施;湿作业少、工期短,可以减少劳动的人员数量和人力成本;采用的钢梁、钢板、楔形钢垫板,均可以在工厂预制好后到现场进行安装,生产效率高,同时减少施工现场的噪音与环境污染;具备良好的可拆卸与重新组装特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面图;
图2是图1中A-A截面图;
图3是图1中B-B截面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东南建设工程安全鉴定有限公司,未经南京东南建设工程安全鉴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72966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