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垃圾热解焚烧系统配套管架式余热回收锅炉有效
申请号: | 202121773841.8 | 申请日: | 2021-08-02 |
公开(公告)号: | CN215982491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8 |
发明(设计)人: | 陈卫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四方无锡锅炉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2D1/00 | 分类号: | F22D1/00;F23J3/02;F23G5/46;F23J15/06 |
代理公司: | 南京智造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382 | 代理人: | 汪丽红 |
地址: | 214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垃圾 焚烧 系统 配套 架式 余热 回收 锅炉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垃圾热解焚烧系统配套管架式余热回收锅炉,涉及余热回收技术领域,包括炉体、锅筒、上集箱和下集箱,所述炉体的内部包括均竖直设置、且一端相连通的辐射空腔冷却室和凝渣冷却室,高温烟气由进烟口流入所述辐射空腔冷却室、再经所述凝渣冷却室流向排烟口;所述辐射空腔冷却室和所述凝渣冷却室内均设有多个用于清灰的激波清灰装置,所述锅筒、所述下集箱、所述炉体的炉壁以及所述上集箱组成循环水路。如此设置,辐射空腔冷却室内为大空腔结构,高温粘结性的灰不会将其堵死,而且,激波清灰装置起到清灰的作用、能够减少烟灰的沉积,进一步避免辐射空腔冷却室和凝渣冷却室内被积灰糊死,减少系统故障的发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余热回收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垃圾热解焚烧系统配套管架式余热回收锅炉。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产生的垃圾总量越来越多,需要对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以减小垃圾对环境的污染。目前,对于垃圾的无害化处理采用的方法主要是热解焚烧,垃圾在焚烧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高温烟气,通常在垃圾焚烧炉后部设立余热锅炉来对这些高温烟气中的热量进行回收再利用。
传统的垃圾热解焚烧系统配套余热锅炉采用的是卧式对流管束结构,在实际运行中发生严重的积灰粘结现象,不易清灰,更严重的时候整个对流管束都被积灰糊死,造成系统停机故障。
因此,如何解决现有技术中垃圾热解焚烧系统配套余热锅炉容易发生积灰粘结现象,甚至将整个对流管束糊死的问题,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垃圾热解焚烧系统配套管架式余热回收锅炉,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垃圾热解焚烧系统配套余热锅炉容易发生积灰粘结现象,甚至将整个对流管束糊死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垃圾热解焚烧系统配套管架式余热回收锅炉,包括炉体、锅筒、上集箱和下集箱,所述炉体的内部包括均竖直设置、且一端相连通的辐射空腔冷却室和凝渣冷却室,高温烟气由进烟口流入所述辐射空腔冷却室、再经所述凝渣冷却室流向排烟口;所述辐射空腔冷却室和所述凝渣冷却室内均设有多个用于清灰的激波清灰装置,所述锅筒、所述下集箱、所述炉体的炉壁以及所述上集箱组成循环水路。
优选地,所述凝渣冷却室内设有至少一组旗面凝渣管束,所述旗面凝渣管束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上集箱和所述下集箱连通。
优选地,所述旗面凝渣管束为由多个横向管束段和多个竖向管束段间隔连接组成的蛇形结构,所述横向管束段的相邻两根凝渣管之间的间距大于200mm。
优选地,所述凝渣冷却室内还设有至少一组旗面对流管束,所述旗面对流管束设置在所述旗面凝渣管束的上方、且两端分别与所述上集箱和所述下集箱连通。
优选地,还包括深度冷却室,所述深度冷却室的一端与所述凝渣冷却室相连通、另一端连通所述排烟口,所述深度冷却室内设有省煤器以及所述激波清灰装置。
优选地,所述锅筒与所述下集箱通过多根下降管相连接,各个所述下降管竖直设置、且分布在所述炉体的外周。
优选地,所述辐射空腔冷却室的下端和所述凝渣冷却室的下端相连通,所述凝渣冷却室的上端与所述深度冷却室的上端相连通,在所述辐射空腔冷却室和所述凝渣冷却室的下方、以及所述深度冷却室的下方均设有集灰斗。
优选地,所述炉体的炉壁为膜式水冷壁,所述膜式水冷壁包括多根水冷管,各个所述水冷管均连接在所述下集箱与所述上集箱之间。
优选地,所述省煤器设置为多个,且竖直排布在所述深度冷却室内。
优选地,所述激波清灰装置包括脉冲发生器、喷嘴以及连接所述脉冲发生器与所述喷嘴的管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四方无锡锅炉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四方无锡锅炉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77384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