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防急坠的电梯轿厢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121805578.6 | 申请日: | 2021-08-04 |
公开(公告)号: | CN214879350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26 |
发明(设计)人: | 宋永献;卢艳宏;龚成龙;杨瑞;户彩凤;樊纪山;李媛媛;邹晔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海洋大学;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连云港) |
主分类号: | B66B5/18 | 分类号: | B66B5/18;B66B5/28 |
代理公司: | 合肥锦辉利标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210 | 代理人: | 王利利 |
地址: | 222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急坠 电梯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急坠的电梯轿厢结构,涉及电梯轿厢安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防急坠的电梯轿厢结构,包括箱体、墙体和钢丝绳,所述箱体的顶部安装有钢丝绳,所述箱体的顶部且套设于钢丝绳上安装有抵紧组件;本实用新型先通过齿套触发齿板移动,带动插销从重块上脱落,机械式的触发器,避免了通电传感式的触发器由于内部电路损坏或电源不足,造成触发急坠装置工作失灵,带来不必的人员伤亡,在通过重块压动抵板对墙体的抵接摩擦,在电梯轿厢急坠时起到缓冲减速轿厢下落的作用,使得电梯安全性更高,最后通过第二弹簧和第三弹簧和橡胶垫的作用,在电梯轿厢下落到底部时,起到缓冲作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轿厢安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防急坠的电梯轿厢结构。
背景技术
轿厢是电梯用以承载和运送人员和物资的箱形空间,轿厢一般由轿底、轿壁、轿顶和轿门等主要部件构成,其内部净高度至少应为2m。
目前,传统的电梯轿厢在防急坠安全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首先,大多电梯轿厢防急坠组件依靠于传感器等一些机电式组件触发工作,很少采用完全机械式组件触发防急坠装置工作,带电组件虽然灵敏性高,能迅速的触发防急坠装置工作,但相比与纯机械式触发装置,带电组件常常会出现电路板损坏,部分带电组件失灵的情况,使得电梯轿厢的整体安全性下降;其次,电梯轿厢的底部很少采取措施去减少轿厢与地面碰撞时对轿厢内的人产生的损害。
为此,我们提出一种防急坠的电梯轿厢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急坠的电梯轿厢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电梯轿厢防急坠装置触发存在缺陷和电梯轿厢的底部没做缓冲处理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防急坠的电梯轿厢结构,包括箱体、墙体和钢丝绳,所述箱体的顶部安装有钢丝绳,所述箱体的顶部且套设于钢丝绳上安装有抵紧组件;
所述抵紧组件包括壳体、齿套、齿轮、齿板、横杆、链条、第一弹簧、第二通道、滚轮,所述壳体内安装有齿套,所述壳体的一侧内壁且位于齿套的两侧对称安装有齿轮,且齿轮与壳体的一侧内壁通过轴承活动连接,所述齿轮与齿套为啮合连接,所述壳体内且位于齿轮的底部对称滑动连接有齿板,且齿板与齿轮啮合连接,所述齿板的一端贯穿壳体的一侧并通过点焊固定有链条,所述壳体的底部安装有第一弹簧,所述齿套上对称安装有横杆,所述壳体的两侧对称开设有第一通道,所述横杆的一端贯穿第一通道通过轴承对称连接有滚轮。
进一步的,所述齿套套设于钢丝绳上,且齿套与钢丝绳为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通过点焊与壳体连接,且第一弹簧的另一端通过点焊与箱体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套设与钢丝绳上。
进一步的,所述箱体的顶部对称安装有连接柱,且位于连接柱的一端通过轴承活动连接有第一活动杆,所述第一活动杆的一端通过轴承活动连接有第二活动杆,且第二活动杆的一端通过点焊固定有抵板,所述第一活动杆与第二活动杆的活动连接处安装有重块,所述链条的一端通过点焊固定有插销,且插销与重块的一侧相抵接。
进一步的,所述箱体的底部安装有缓冲组件,所述缓冲组件包括底板、套板、横柱、套柱、第二弹簧,所述底板的底部对称安装有套板,且位于套板的相对面安装有横柱,所述横柱上对称套设有套柱,两个所述套柱的相背面且位于横柱上对称套设有第二弹簧。
进一步的,所述缓冲组件还包括连接杆、第二通道、竖杆、滑槽、滑块、通槽、第三弹簧和橡胶垫,所述套柱上对称安装有连接杆,且两个连接杆与套柱的连接处为活动连接,所述连接杆上开设有第二通道,所述连接杆的底部安装有橡胶垫,且橡胶垫的顶部对称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内滑动连接有滑块,所述橡胶垫上对称安装有固定块,一个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滑块通过轴承活动连接,且另一个所述连接杆的一端通过轴承与固定块活动连接,所述橡胶垫上对称开设有通槽,且位于通槽内安装有第三弹簧,所述第三弹簧的一端通过点焊固定有竖杆,且竖杆的另一端与第二通道滑动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海洋大学;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连云港),未经江苏海洋大学;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连云港)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80557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废弃冻干果蔬用粉碎处理装置
- 下一篇:一种生物制药药渣过滤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