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石油沥青四组分分离实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21822885.5 | 申请日: | 2021-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214075170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31 |
发明(设计)人: | 常家靖;蒲万芬;刘锐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石油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11/04 | 分类号: | B01D11/04;G01N33/00;G01N1/34 |
代理公司: | 深圳峰诚志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525 | 代理人: | 胡石开 |
地址: | 610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石油 沥青 组分 分离 实验 装置 | ||
一种石油沥青四组分分离实验装置,包括样品瓶、抽提器、回流管,其中,样品瓶、抽提器、回流管由下到上依次重叠连接,样品瓶与抽提器之间还双向连接有转接头,转接头底部设置有伸入样品瓶内部的尾管,尾管整体弯曲指向样品瓶底部;通过在样品瓶上方设置带有尾管的转接头,使得在对滤纸上的沥青质进行洗涤以及后续蒸出多余溶剂时,能够获取较大长径比的流通通道,以此有效减弱将沥青质带出样品瓶的溶剂夹带效应,保持样品瓶中沥青质的存量,实现对石油沥青四组分测定过程中沥青质的准确分离,提高四组分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气开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石油沥青四组分分离实验装置。
背景技术
石油沥青是原油加工过程中获得的重要产品,内含不同分子量的碳氢化合物及非金属衍生物,可用于涂料、塑料、橡胶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而对石油沥青内部组分的准确掌握和分离,则是石油沥青应用的重要前提。
鉴于沥青质的复杂组成,目前较多采用的石油沥青组成的测试方法,多是对分离后的四组分进行单独测定,基本原理为将沥青样品利用正庚烷将不溶的沥青质与另外可溶的三组分脱沥青质分离开,再分别与分离完成后的脱沥青质单独送入检测设备中各自测定含量。可以看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将受到分离过程的影响,例如,行业标准《石油沥青四组分测定法NB/SH/T 0509-2010》中所规定的分离测试过程,其基本步骤为:
1、将沥青样品使用正庚烷回流溶解,得到溶解在正庚烷中的三组分和沥青质,过滤后得到溶解有三组分的正庚烷和附着有不溶沥青质的滤纸;
2、之后将附着有沥青质的滤纸放入抽提器中,再次使用正庚烷回流洗涤滤纸,进一步洗去三组分杂质,得到附着有纯沥青质的滤纸;
3、对洗涤完后附着有纯沥青质的滤纸改用甲苯回流洗涤,从而将沥青质溶解到收集瓶中;
4、将收集瓶中的沥青质蒸出多余的甲苯并干燥,得到从沥青样品中提取出的沥青质,而正庚烷中的三组分则使用氧化铝吸附柱吸附各自分离。
可以看到,在上述分离测试过程中,相当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对装有甲苯溶剂和沥青质的样品瓶进行充分的加热回流洗涤,使得甲苯溶剂将抽提器中滤纸上的沥青质完全溶解回样品瓶,才能保证沥青质的最终收集量,从而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甲苯溶剂除了可以将滤纸上残留的沥青质溶解回样品瓶中之外,也会不可避免地将沥青质夹带至滤纸上,尽管甲苯相对于沥青质是一种溶解性能良好的溶剂,但在样品瓶空间较小且快速加热的条件下,依然存在有如雾沫夹带效应的方式将部分沥青质携出样品瓶中,因此,在甲苯溶剂带出和溶回沥青质之间将会形成平衡,最终使得滤纸上始终残留有部分沥青质;同样地,在后续蒸出甲苯溶剂的过程中,沥青质也将会因甲苯所具有的雾沫夹带效应而被带出样品瓶,造成沥青质总量的损失,进一步影响后续对石油沥青样品四组分中沥青质测定的准确性,因此,如何减少甲苯回流和蒸出过程中对样品瓶内沥青质的夹带作用便成为了保证检测结果准确的重要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石油沥青四组分分离实验装置,对石油沥青四组分测定过程中沥青质进行准确分离。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石油沥青四组分分离实验装置,包括样品瓶、抽提器、回流管,样品瓶、抽提器、回流管由下到上依次重叠连接,样品瓶与抽提器之间还双向连接有转接头,转接头底部设置有伸入样品瓶内部的尾管,在样品瓶与抽提器之间双向连接带有尾管的转接头,沥青质被溶剂夹带出样品瓶时将首先进入转接头的尾管中,在转接头底部设置尾管可提高样品瓶中物质进入抽提器时通过的管道的长径比,由于样品瓶内的沥青质被带出样品瓶的主要原因在于溶剂的夹带效应,采用较大长径比的管道结构可用于减弱和消除溶剂的夹带效应。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在于,所述抽提器内壁上间隔设置有朝向抽提器轴心环状凸出的支撑环,设置内凸的环状支撑环,用于在抽提器内部稳固卡设之前步骤中过滤正庚烷-沥青样品溶液后得到的存留有沥青质的滤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石油大学,未经西南石油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82288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弹簧使用寿命批量化检测机
- 下一篇:电子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