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夹持力度可调的金属切削用气动夹持组件有效
申请号: | 202121970021.8 | 申请日: | 2021-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215847101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8 |
发明(设计)人: | 谢成伦 | 申请(专利权)人: | 普诺切削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Q3/08 | 分类号: | B23Q3/08;B23Q17/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宏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97 | 代理人: | 闫亚 |
地址: | 214142 江苏省无锡***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夹持 力度 可调 金属 切削 气动 组件 | ||
本实用新型涉及金属切削夹持工装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夹持力度可调的金属切削用气动夹持组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内部设置有气动件,所述壳体的内部设置有与气动件传动连接的传动件,所述壳体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数量为两个的竖杆,两个所述竖杆的外侧活动连接有两个连接件且连接件与传动件传动连接,两个所述连接件相对的一侧均设置有位于壳体右侧的调节件,所述调节件上设置有夹套,所述调节件和夹套之间固定连接有压力传感器。该夹持力度可调的金属切削用气动夹持组件,具备夹持力度可调等优点,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用于金属切削的气动夹持组件,不能调节对金属的夹持力度,来适应不同硬度的金属,导致气动夹持组件实用性低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金属切削夹持工装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夹持力度可调的金属切削用气动夹持组件。
背景技术
在机械生产加工领域的工装,即生产过程工艺装备,指制造过程中所用的各种工具的总称,包括刀具/夹具/模具/量具/检具/辅具/钳工工具/工位器具等,在对金属进行切削时,需要用到夹持工装固定金属,气动夹持组件是夹持工装的一种,用于夹持固定金属。
现有技术中,用于金属切削的气动夹持组件,不能调节对金属的夹持力度,来适应不同硬度的金属,导致气动夹持组件实用性低,故而提出一种夹持力度可调的金属切削用气动夹持组件来解决上述所提出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夹持力度可调的金属切削用气动夹持组件,具备夹持力度可调等优点,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用于金属切削的气动夹持组件,不能调节对金属的夹持力度,来适应不同硬度的金属,导致气动夹持组件实用性低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夹持力度可调的金属切削用气动夹持组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内部设置有气动件,所述壳体的内部设置有与气动件传动连接的传动件,所述壳体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数量为两个的竖杆,两个所述竖杆的外侧活动连接有两个连接件且连接件与传动件传动连接,两个所述连接件相对的一侧均设置有位于壳体右侧的调节件,所述调节件上设置有夹套,所述调节件和夹套之间固定连接有压力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该夹持力度可调的金属切削用气动夹持组件,通过气动件、传动件和连接件配合,使得与两个连接件有间接连接关系的夹套对金属进行夹持固定,压力传感器和控制显示器配合,显示夹持力度数值,配合调节件,改变显示的夹持力度数值,进而达到夹持力度可调的目的。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气动件包括与壳体内部固定连接的气缸,所述气缸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横杆,所述横杆的背面固定连接有第一齿条。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由气缸带动横杆上移,横杆带动第一齿条上移。
进一步,所述传动件包括数量为两个并与壳体内部固定连接的固定块,两个所述固定块之间活动连接有与第一齿条正面啮合的齿轮。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由第一齿条带动齿轮转动。
进一步,所述连接件包括与两个所述竖杆外侧活动连接并延伸至壳体右侧的横板,所述横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与齿轮啮合的第二齿条,正面所述第二齿条位于上方所述横板的正面,背面所述第二齿条位于下方所述横板的背面。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由齿轮带动两个第二齿条移动,两个第二齿条带动两个横板沿竖杆外侧滑动并相互靠近,两个第二齿条带动与其有间接连接关系的两个夹套相互靠近并使其夹持固定金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普诺切削技术(无锡)有限公司,未经普诺切削技术(无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97002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拆装的水上施工平台
- 下一篇:全联机与ODA技术模式实现自动切换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