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多角度碰撞吸能单元有效
申请号: | 202121975221.2 | 申请日: | 2021-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215922120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1 |
发明(设计)人: | 韩卓奇;李一帆;王新;张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市职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R19/02 | 分类号: | B60R19/02;F16F7/12 |
代理公司: | 北京沁优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84 | 代理人: | 李蓓蕾 |
地址: | 300000***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角度 碰撞 单元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角度碰撞吸能单元,包括吸能本体,所述吸能本体的内部为中空结构,所述吸能本体包括支撑端与吸能端,所述吸能本体支撑端的截面面积大于所述吸能本体吸能端的截面面积,所述吸能本体的支撑端边缘至对应的吸能端边缘所连接的侧面呈倾斜状态设置,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设有支撑端与吸能端,通过变截面设计,由吸能端至支撑端沿纵向刚度逐渐增大,并通过变形诱导槽与其配合,在碰撞发生时,能够实现顺序压溃,平稳吸收碰撞产生的能量,以此吸能单元制作的碰撞缓冲装置,产品性能的一致性高,并且出现斜角度碰撞时,由于吸能单元的刚度由吸能端至支撑端逐渐增大,不易发生整体弯折变形,保证变形模式可以控制,吸能效果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缓冲吸能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多角度碰撞吸能单元。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车辆的碰撞安全设计是车辆安全设计的最后一道防线,在交通事故中,追尾事故是发生频率最高的一种,在各项追尾事故中,由于乘用车辆车身较低,并且目前的专用车辆后防护性能较差,因此以容易造成乘用车被削顶并导致乘员伤亡,尤其在高速公路上,此类交通事故的死亡率接近100%,同时,某些危化物品的运输车辆在被追尾时,一旦储存罐发生碰撞破裂,极易产生爆炸、燃烧、污染等次生灾害,所以在车辆追尾时,如何通过吸收碰撞能量来保护车体,是一件亟待解决的问题。
申请号为:CN212225852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新型吸能元件,包括外壳,外壳包括壳体和盖体,壳体为圆筒形结构,用于承受冲击,盖体与壳体围合形成容置腔;蜂窝件,设于容置腔的中部,蜂窝件上形成有多个蜂窝孔,蜂窝孔的轴线延伸方向与壳体的轴线平行;以及多孔固体材料,填充于壳体与蜂窝件之间的间隙内。然而该种新型吸能元件中的吸能单元为等截面结构,其在碰撞过程中存在以下不足:碰撞过程中,该种吸能单元压溃力不均匀,难以实现顺序压溃,吸能效果不理想;变形的稳定性较差,从而导致产品性能一致性差,当后方车辆与碰撞缓冲装置成一定角度发生碰撞时,纵向安装的等截面吸能单元难以保持稳定,易产生整体折弯变形,不能通过压溃变形模式吸收碰撞能量,吸能效果较差,其为一体式结构,不便于拆装更换,当其中某一部分出现损坏时,会导致吸能单元整体报废,需将吸能单元整体进行更换,实用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角度碰撞吸能单元。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多角度碰撞吸能单元,包括吸能本体,所述吸能本体的内部为中空结构,所述吸能本体包括用于为所述吸能本体提供安装支撑的支撑端与用于在出现碰撞时首先进行吸能的吸能端,所述吸能本体支撑端的截面面积大于所述吸能本体吸能端的截面面积,所述吸能本体的支撑端边缘至对应的吸能端边缘所连接的侧面呈倾斜状态设置。
还包括变形诱导槽,所述变形诱导槽有四组,四组所述变形诱导槽分别设置在所述吸能本体相邻的各侧面连接处,每组所述变形诱导槽由若干个变形诱导槽组成,若干个变形诱导槽沿着所述吸能本体相邻的各侧面连接处并列间隔设置,所述变形诱导槽贯穿所述吸能本体。
所述变形诱导槽的长度由所述吸能本体的吸能端至对应的支撑端逐渐增大。
所述吸能本体由两个相对设置的所述吸能体组成,相对设置的两个所述吸能体的连接处均设有与对应的所述吸能体一体化设置的翻边,两个所述翻边贴合设置。
两个所述翻边对应设有安装孔,可通过安装孔将两个所述翻边连接,进而将两个所述吸能体连接,使两个所述吸能体组成所述吸能本体。
两个所述吸能体相对设置的一侧为开口状态,所述吸能体整体呈相邻的三个侧面环绕设置,其两端与一个侧面开口的门型结构。
还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设置在所述吸能本体的支撑端且与所述吸能本体的支撑端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上设有安装孔,可通过安装孔将所述支撑板安装在吸能缓冲装置的内侧,进而将所述吸能本体的支撑端安装在吸能缓冲装置的内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市职业大学,未经天津市职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97522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