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提高钢环管片壁后注浆密实度的注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22006800.2 | 申请日: | 2021-08-25 |
公开(公告)号: | CN215565985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18 |
发明(设计)人: | 冯巍;吴志华;胡言颂;吴军;董亚;李根;杨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十一局集团城市轨道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11/10 | 分类号: | E21D11/10 |
代理公司: | 武汉楚天专利事务所 42113 | 代理人: | 杨宣仙 |
地址: | 430061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提高 管片 壁后注浆 密实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提高钢环管片壁后注浆密实度的注浆装置。所述注浆装置包括灌浆机、注浆止水针头和微膨胀橡胶塞,所述灌浆机通过注浆管与注浆止水针头连接;所述微膨胀橡胶塞的固定安装在注浆止水针头注浆端的镀锌螺纹管上,且微膨胀橡胶塞的直径与钢环管片上的螺栓孔直径相匹配,高度小于或等于钢环管片的厚度。本实用新型解决了传统在钢管片侧边壁后进行灌浆可能导致浆液扩散不充分、不均匀带来的弊端,保证钢环壁后灌浆的均匀饱满、大大提高了填充密实度,提高了钢环与隧道管片的贴合度,降低了填充材料用量,在提高隧道钢环加固效果质量的同时降低成本,实现双赢。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运营地铁线路隧道施工领域,具体是一种用于运营地铁隧道中隧道结构管片变形时,通过钢环加固过程中提高钢环管片壁后注浆密实度的注浆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地铁建设发展迅速,地铁运营线路不断开通运行,伴随运营年限增长,地铁地下隧道结构逐渐出现一些病害,特别是地铁线路沿线一些建构物的施工往往导致地铁周边地面环境发生变化,加剧隧道结构病害的产生,部分运营地铁线路区间隧道因沉降或上浮出现了结构收敛变形,因结构收敛变形超过安全值导致结构出现裂缝、破损、掉块、结构刚性下降等一系列病害,严重影响隧道结构安全和正常功能使用。
为确保隧道结构安全,增大结构刚性,一般常用的方法就是进行隧道结构钢环加固,即在隧道内壁安装钢环管片(即圆形钢板内衬),贴合隧道管片后采用锚栓与混凝土隧道结构固定形成一个永久整体,提高结构刚度,共同受力,抵抗隧道收敛变形,增大隧道结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该加固方法是利用钢环管片与隧道混凝土管片贴合形成整体来提高隧道刚度、约束隧道收敛变形实现加固的作用,该技术要达到预期加固效果的关键就是要确保钢环管片与隧道混凝土管片能形成整体统一受力。但是一般需要进行钢环加固的隧道往往都是已经发生隧道收敛变形且变形较大,隧道管片并不完全规则,同时还因为隧道管片之间存在错台等情况,所以钢环管片与隧道管片无法做到100%完全贴合,钢环管片拼装上去后与混凝土隧道管片之间仍存在一定间隙,为确保两者形成整体统一受力,此时就需要在钢环管片与混凝土管片之间填充环氧树脂浆液以确保隧道管片与钢环管片之间形成一个均匀受力的整体,从而达到加固的目的。所以如何确保钢环管片壁后填充注浆饱满,确保填充密实度就成了非常关键的因素,也是提高钢环加固效果和质量的控制因素。
传统的钢环管片壁后填充工艺,是在钢环管片与隧道管片之间专门预留 5-10mm的间隙,利用钢板管片两侧的壁后间隙埋设注浆导管进行灌浆,这种方法,一方面需要侧面埋管,工效不高,而且可能导致浆液扩散不充分、不均匀,并且不利于提高钢环管片与隧道管片的贴合度降低灌浆材料使用量,成本上也不经济。另一方面钢环管片与隧道管片间隙过大,不利于后期控制管片变形。针对此种情形迫切需要研究出一种更高效、更经济的钢环管片壁后注浆填充的装置,来提高灌浆的饱满度、密实度,在提高钢环加固效果和质量的前提下又降低了工程成本,最大程度创造效益。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应用于运营地铁隧道钢环加固过程中提高钢环管片壁后注浆密实度的注浆装置,该主浆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以解决传统在钢管片侧边壁后进行灌浆可能导致浆液扩散不充分、不均匀带来的弊端,保证钢环壁后灌浆的均匀饱满、大大提高填充密实度,提高钢环与隧道管片的贴合度,降低填充材料用量,在提高隧道钢环加固效果质量的同时降低成本,实现双赢。
为了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提高钢环管片壁后注浆密实度的注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浆装置包括灌浆机、注浆止水针头和微膨胀橡胶塞,所述灌浆机通过注浆管与注浆止水针头连接;所述微膨胀橡胶塞的固定安装在注浆止水针头注浆端的镀锌螺纹管上,且微膨胀橡胶塞的直径与钢环管片上的螺栓孔直径相匹配,高度小于或等于钢环管片的厚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十一局集团城市轨道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十一局集团城市轨道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200680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超声定位多功能鼻饲营养管
- 下一篇:一种智能公交围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