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双入口多锥带餐厨厨余垃圾除砂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2122013342.5 | 申请日: | 2021-08-25 |
公开(公告)号: | CN215995736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1 |
发明(设计)人: | 刘杰;陈婷;祝浩;王瑾瑾;鲍业闯;袁建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万德斯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21/26 | 分类号: | B01D21/26;B01D21/24;B01D36/04 |
代理公司: | 南京瑞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49 | 代理人: | 任志艳 |
地址: | 21112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入口 多锥带餐厨厨余 垃圾 除砂 设备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入口多锥带餐厨厨余垃圾除砂设备,处理量可调节,对小粒径砂石除砂效果好,对物料性质变化适应性高的除砂设备。设备由进料口、柱段体、锥带段、溢流管、底流段、储砂罐等构成。采用双入口和多锥带段结构,底流段与储砂罐连接。物料被泵入进料口后沿切线方向进入壳体,在旋转流场中,餐厨或厨余垃圾浆料中的玻璃、瓷片、砂石等重颗粒受惯性离心力远大于重力,进入回转流的外围,沿筒壁下滑,从底流段排除。浆料受离心力作用较小,因低压区的抽吸作用,从溢流通道排除,从而实现浆料和砂石的分离,达到除砂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餐厨和厨余垃圾浆液除砂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双入口多锥带餐厨厨余垃圾除砂设备。
背景技术
我国餐厨垃圾具有“四多一杂”的特点,即量多、水多、油多、盐多以及组分复杂。餐厨垃圾在进行厌氧发酵前,需进行预处理,而预处理过程中的浆液除砂步骤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餐厨浆料含杂质较多,尤其经过分选或破碎后大量惰性物进入后续处理系统,一方面加重了高速提油设备的磨损,影响设备使用寿命;另一方面,轻质浮渣中纤维类物质如花椒粒等(粒径一般在1~15mm的范围内)难降解有机质对厌氧贡献率低,甚至影响厌氧体系的产沼率;大密度的硬质惰性物如砂砾等会沉积反应池底部,(1)沉砂占用厌氧发酵罐的内部空间,减少罐体有效容积;(2)厌氧发酵罐内设有用于将沼液搅拌均匀的搅拌器,沉砂会阻碍搅拌器的工作,影响搅拌器对底部的搅拌效果;(3)沉砂将参杂在沼液中,从而妨碍了厌氧发酵罐中用于发酵的有机质作用于沼液,大大降低了有机质的负荷,对厌氧发酵过程极为不利。可见,除砂对整个餐厨垃圾处理工程的运行效果起着关键性作用。除砂效果好,则可减少后续机器的磨损,避免罐内浮渣沉沙,维持厌氧系统稳定运行。
目前除砂设备仍存在一些技术弊端,如应用较广的传统旋流除砂器,浆液在除砂设备下端的动力明显不足,对较小粒径的砂石去除效率较低;没有及时连续的排砂装置,砂石沉积在底部,严重影响除砂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一种双入口多锥带餐厨厨余垃圾除砂设备,可有效提升处理量,实现较小粒径砂石的去除,处理效果稳定,运行平稳,耐磨损、使用寿命长、故障率低、易于维护。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双入口多锥带餐厨厨余垃圾除砂设备,包括从依次连接的柱段体、沉砂腔段、底流段和储砂罐;柱段体与沉砂腔段之间通过法兰连接;可拆分运输,节省空间和运输成本;
所述的柱段体侧面设置有第一进料管和第二进料管,两个进料管相互平行,且与柱段体侧面相切;柱段体上表面设置有溢流管;设置两个进料管,有利于处理规模可调可控,适用于多种应用场景;且双切向入口结构解决了单入口结构的轴向不对称性问题,能为浆液提供高转速,同时降低本实用新型除砂设备运行所需的入口压力,节约能源和运行成本。
两个进料管进料口的入口形式为矩形或圆形,两个进料管与旋流器筒体相贯形式为螺旋线型,设有0-15°的螺旋下旋角度。
所述柱段体的内壁焊接有螺旋导流片,所述螺旋导流片位于进料管下方,对进料起导流作用,减少进料的动力损失,提高除砂效率。
所述沉砂腔段用于对进料进行砂粒和浆液分离;并使浆液回流到柱段体,并经过溢流管溢出,砂粒经过底流段进入储砂罐;浆液回流到柱段体。
进一步的,所述沉砂腔段包括第一锥带段、第二锥带段和第三锥带段,所述第一锥带段、第二锥带段和第三锥带段均为锥台状腔体;
第一锥带段与第二锥带段之间、以及第二锥带段与第三锥带段均通过法兰连接,锥带段可以更换调节,故障率低且清洁维修方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万德斯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南京万德斯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201334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