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虾稻共作灌溉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22033774.2 | 申请日: | 2021-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215736422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08 |
发明(设计)人: | 叶树才;梁志辉;张玉山;蔡燕高;林晓琴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市农业科技推广中心;中山市陆泉沙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K61/59 | 分类号: | A01K61/59;A01K63/04;A01G22/22 |
代理公司: | 中山市捷凯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4327 | 代理人: | 杨连华 |
地址: | 52840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虾稻共作 灌溉系统 | ||
本申请提供一种虾稻共作灌溉系统,包括稻田和沿稻田四周开挖的养虾沟,通过在养虾沟内设置自动供水的供水机构,供水机构包括管道、进水泵和储水容器,储水容器包括中转室和多个独立且能分别与所述中转室连通或隔绝的储液室,中转室用于与外界供水源连通,多个储液室用于分别存放不同的渔药,多个储液室内的渔药可分别进入中转室中进行稀释勾兑,再由进水泵通过管道泵吸至养虾沟内,以调节水质营养和有益菌种营养度,人为构建适宜澳洲淡水龙虾生存的环境,促进水源流动性,可实现澳洲淡水龙虾的智能养殖,提高水稻和澳洲淡水龙虾的生长质量,实现高产稳产的稻虾生态共养。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澳洲淡水龙虾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虾稻共作灌溉系统。
背景技术
虾稻共作模式将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进行了有机结合,充分利用了农田资源,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目前稻田养虾多为克氏原鳌虾,澳洲淡水龙虾由于对水质要求高,养殖过程中水质达不到要求,造成产量降低,导致澳洲淡水龙虾较少有人稻田养殖。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虾稻共作灌溉系统。
本申请采用如下方案,一种虾稻共作灌溉系统,包括稻田和沿所述稻田四周开挖的养虾沟,所述养虾沟内设有用于供水的供水机构,所述供水机构包括管道、进水泵和储水容器,储水容器包括中转室和多个独立且能分别与所述中转室连通或隔绝的储液室,所述中转室出水端与所述进水泵进水端连通,所述进水泵出水端与所述管道连通,所述管道(61)出水端延伸至所述养虾沟(2)内。
优选的,所述供水机构还包括分别与所述进水泵和所述储水容器连接的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用于控制多个所述储液室分别与所述中转室的连通或隔绝。
优选的,所述控制装置包括设置在多个所述储液室出水端上的电磁阀门。
优选的,所述管道环绕所述养虾沟设置。
优选的,所述进水泵和所述管道之间设有网目孔径为0.8~1.0mm的防逃网。
优选的,所述的虾稻共作灌溉系统还包括取样机构,所述取样机构包括伸入所述养虾沟内水面的取样管以及与所述取样管连通用于泵吸所述养虾沟内水样的取样泵。
优选的,所述养虾沟的沟宽为1.2~1.6m、沟深为0.7~1.0m、两侧侧壁呈40°~50°斜坡。
优选的,还包括排水机构,所述排水机构包括伸入所述养虾沟底部的排水管、与所述排水管连通用于泵吸所述养虾沟内水的排水泵。
优选的,所述排水泵和所述排水管之间设有网目孔径为0.8~1.0mm的防逃网。
优选的,还包括设于所述养虾沟底部用于增氧的增氧机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申请提供一种虾稻共作灌溉系统,包括稻田和沿稻田四周开挖的养虾沟,通过在养虾沟内设置自动供水的供水机构,供水机构包括管道、进水泵和储水容器,储水容器包括中转室和多个独立且能分别与所述中转室连通或隔绝的储液室,中转室用于与外界供水源连通,多个储液室用于分别存放不同的渔药,多个储液室内的渔药可分别进入中转室中进行稀释勾兑,再由进水泵通过管道泵吸至养虾沟内,以调节水质营养和有益菌种营养度,人为构建适宜澳洲淡水龙虾生存的环境,促进水源流动性,可实现澳洲淡水龙虾的智能养殖,提高水稻和澳洲淡水龙虾的生长质量,实现高产稳产的稻虾生态共养。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虾稻共作灌溉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市农业科技推广中心;中山市陆泉沙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未经中山市农业科技推广中心;中山市陆泉沙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203377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