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多功能机器人有效
申请号: | 202122037374.9 | 申请日: | 2021-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215618117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25 |
发明(设计)人: | 李世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世龙 |
主分类号: | B25J11/00 | 分类号: | B25J11/00;B25J13/08;B25J13/00;B25J18/02;B25J5/00;A62B5/00;A62C31/03;B60F5/02;B62D57/024;B64C39/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7000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功能 机器人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多功能机器人,包括有机器人本体,在所述机器人本体内设有多功能平台,在所述多功能平台上设置有多功能机械臂,在所述多功能机械臂上装设有可装拆的射水结构以及运输结构,在所述机器人本体上设置有墙壁行进装置,在所述墙壁行进装置内设置有供弹仓,在所述供弹仓内设置有多个固墙锚钉,在所述固墙锚钉内设置有火芯,在所述墙壁行进装置内设置有能装载固墙锚钉的击发转轮,在所述墙壁行进装置内设置有能切割火芯从而将固墙锚钉射出的击发结构,在所述墙壁行进装置内设置有行进脚部件,在所述机器人本体上活动设置有多个飞行模块,使用陆空两用的机器人,使机器人能稳定地在墙壁上进行行走。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消防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功能机器人。
背景技术
当火灾发生时,现有的消防技术为使用云梯和消防水枪进行灭火和救援,由于消防设备的限制,现代的消防技术还需要人手灭火,特别是针对大型多层建筑的火灾现场,通过人手使用云梯和消防水枪的配合在高空对火灾现场进行灭火,现有的灭火救援方式还具有很大的弊端,从而导致灭火、救援困难,例如在大型火灾救援时一般需要的人手很多,而救援人员一般需要在一定的距离内靠近火场才能进行灭火救援,在火势较大的现场容易因各种变故的发生导致救援人员的受伤甚至牺牲,在我国,每年因救援火灾而造成伤亡的救护人员就有数百人之多,传统的救援方式已经不满足于现代需求;
现有的救援机器人一般只有单一的固定的功能,例如射水功能,除此外没法在机器人身上携带更多的功能,使得在进行救援时无法应对更多的突发情况,由于现有的救援机器人一般呈车的形状,因此,在使用环境不同的情况下,使用轮子行进的方式也不足够灵活,其适用性也收到影响,在不平的路面或草地、泥地上使用时其灵活性降低,无法应对各种行走环境,影响救援的进程;
另外,救援人员需要使用的灭火、救援设备繁多,设备需要做的灭火准备时间较长,容易影响救援时间,导致火势的蔓延,因此,现代的消防设备中,开发了消防救援机器人,现有的灭火设备,有专用于消防救援用的机器人,能在一定的程度减轻救援人员的工作,而现有的消防救援机器人不具有稳固、高效攀爬墙面的功能,一般只适合在地面上进行喷水洒水,在高层建筑的火场中能发挥的作用很小,功能性不足,难以做到陆空两用;
由于未能有能使机器人在墙壁上稳固进行攀爬的技术,导致机器人一般需要借助吊具或在机器人脚部安装吸盘才能实现高空救援,但显然,使用吊具的方式十分耗费资源,效果并不显著,而利用吸盘实现爬墙的技术仅适合在光滑的墙壁上使用,例如玻璃、陶瓷,不能应对例如水泥、木材等墙面的攀爬,且效率非常低,对救援造成时间拖延,具有很大弊端,因此,能使机器人在墙壁上稳固、快速地进行攀爬为实现机器人救援的重点,且需要适应多种墙面的攀爬,显然现代科技中还未能做到此点。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要实现的技术是:使机器人具有能高效、稳固攀爬墙面的能力。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机器人活动更加灵活,能在各种不同的地面进行行走。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机器人能搭载多种功能性用具。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方案:
一种多功能机器人,包括有机器人本体,在所述机器人本体内设有多功能平台,在所述多功能平台上设置有多功能机械臂,在所述机器人本体上设置有墙壁行进装置,在所述墙壁行进装置内设置有供弹仓,在所述供弹仓内设置有多个固墙锚钉,在所述固墙锚钉内设置有火芯,在所述墙壁行进装置内设置有能装载固墙锚钉的击发转轮,在所述墙壁行进装置内设置有能切割火芯从而将固墙锚钉射出的击发结构,在所述墙壁行进装置内设置有行进脚部件,在所述机器人本体上活动设置有多个飞行模块。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中的机器人本体包括有机器人基座,在所述机器人基座上设置有多个用于爬行的脚部,在所述机器人基座上设有连接脚部的电子控制液压分控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世龙,未经李世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203737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功能机器人的机器人本体
- 下一篇:无轴承液压马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