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内置小倒管的即用型培养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22167035.2 | 申请日: | 2021-09-08 |
公开(公告)号: | CN215627948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25 |
发明(设计)人: | 刘辉;秦昆;时玉雯;钟源霞;葛安山;杜庆宝;孙晓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济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青岛中创汇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M1/24 | 分类号: | C12M1/24;C12M1/12;C12M1/00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郑华清 |
地址: | 250021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内置 小倒管 即用型 培养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内置小倒管的即用型培养装置,解决了内置小倒管易混入气泡的问题,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了实验效率,具体方案如下:一种内置小倒管的即用型培养装置,包括:培养管以及加入培养管中的培养基;所述培养管由主管、盖体及内置小倒管组成,所述内置小倒管放于主管内,盖体用于封盖主管管口;所述内置小倒管由管体和放置在管体管口内的密封件组成,所述密封件直径适配管体管口端内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菌群检测装置领域,尤其是一种内置小倒管的即用型培养装置。
背景技术
本部分的陈述仅仅是提供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背景技术信息,不必然构成在先技术。
实验室操作人员在进行大肠菌群检测时,需要在试管中加入小倒管,并向试管中加入菌液培养一段时间后,以观察是否能收集气体,从而判断大肠菌群是否存在,而现有技术中的培养管加样过程中易混入气泡,需要将主管倾斜,从而将小倒管的气体完全排净,这严重影响实验效率,且配置好的培养装置在运输过程中由于颠簸,容易再次在小倒管内混入气泡,这严重影响了后续实验的进行。
现亟需一种培养装置,以解决现有培养装置易混入气泡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内置小倒管的即用型培养装置,在内置小倒管上设置了利用醋酸纤维丝束或聚丙烯纤维丝束制成的密封件,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培养装置易混入气泡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内置小倒管的即用型培养装置,包括:培养管以及加入培养管中的培养基;
所述培养管由主管、盖体及内置小倒管组成,所述内置小倒管放于主管内,盖体用于封盖主管管口;
所述内置小倒管由管体和放置在管体管口内的密封件组成,所述密封件直径适配管体管口端内径。
进一步地,所述密封件为圆柱形滤棒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密封件由醋酸纤维丝束或聚丙烯纤维丝束经胶粘或增塑、定形裁剪而成。
进一步地,所述主管为一端封闭的透明或半透明筒状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主管采用高质量的透明材料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主管的邵氏硬度为30~70。
进一步地,所述盖体由外盖和套设在外盖内部的内盖组成,所述外盖和内盖为中心轴重合的圆筒状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外盖外壁设有防滑纹,外盖尺寸与主管外径相匹配,内盖尺寸与主管内径相匹配。
进一步地,所述外盖为硬质材料,内盖为软质橡胶、有机硅胶、软质塑料或软质合成树脂中的一种。
进一步地,所述培养基为乳糖蛋白胨培养基、乳糖胆盐发酵培养基、乳糖胆盐发酵培养基、煌绿乳糖胆盐肉汤、月桂基硫酸盐胰蛋白胨肉汤、乳糖肉汤、现隐肉汤、EC肉汤、EC-MUG培养基、LST-MUG中的一种。
上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在培养管中设置内置小倒管,并采用醋酸纤维丝束或聚丙烯纤维丝束制成的密封件将内置小倒管进行密封,有效解决了加样过程中小倒管内混入气泡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密封件为圆柱形的滤棒结构,这种结构会阻碍气泡进入内置小倒管,从而保证培养装置不会在运输过程中因颠簸导致气泡的再次混入。
3)盖体的设置能够对主管进行密封,有效防止了细菌的进入,保证了主管内的无菌环境,且能够避免运输过程中培养基因颠簸而洒出的问题。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济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青岛中创汇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济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青岛中创汇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216703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激光加工用旋转支架
- 下一篇:一种基于钒氮合金制备的高温反应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