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带附加钢筋限位器的板侧不出筋混凝土叠合板有效
申请号: | 202122167080.8 | 申请日: | 2021-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218541132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28 |
发明(设计)人: | 张浩;王帆;赵向东;蓝丰;李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越秀城开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B5/17 | 分类号: | E04B5/17;E04C5/16;E04C5/18 |
代理公司: | 广州蓝晟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452 | 代理人: | 欧阳凯 |
地址: | 511430 广东省广州市番***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附加 钢筋 限位器 板侧不出筋 混凝土 叠合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带附加钢筋限位器的板侧不出筋混凝土叠合板,由多块板侧不出筋混凝土预制板通过附加钢筋限位器、附加钢筋网、面筋网和现浇层连接组成;沿相邻两块板侧不出筋混凝土预制板的拼接缝两侧,在两块板侧不出筋混凝土预制板上分别间隔设有多个附加钢筋限位器,多根附加钢筋受力筋分别穿过限位环设置在拼接缝两端的板侧不出筋混凝土预制板上,面筋网位于附加钢筋网上端,覆盖相邻两个板侧不出筋混凝土预制板。本实用新型能提高预制板与现浇层交界面的抗剪强度,有效避免了在受到较大荷载时,拼缝处新旧混凝土开裂的可能性,从而增强整体结构的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混凝土叠合板,具体涉及一种带附加钢筋限位器的板侧不出筋混凝土叠合板,属于建筑结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叠合板是装配式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靠度、制备效率、吊装施工效率极大影响了装配式建筑的推广。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中采用的叠合板多为出筋叠合板,其制作过程带来的较高成本的同时,难以保证构件质量。而采用不出筋技术的叠合板能够很好避免出筋叠合板在制作、施工吊装过程中的缺陷,但是目前采用的板侧不出筋叠合板在拼缝处的截面的弯矩由混凝土现浇层与附加钢筋承担,但由于附加钢筋与预制板内的受力纵筋的截面高度不一致,且没有有效的搭接,拼缝处传力效率低,易形成薄弱点,这极大限制了叠合板不出筋技术的推广。
此外,与传统出筋叠合板不同的是,板侧不出筋混凝土叠合板的预制板与现浇层之间只通过桁架钢筋进行直接连接,并无预制板内的底筋并未伸入现浇层,这导致在受到较大荷载时,附加钢筋与预制板分离,预制板与现浇层无法协同受力,发生叠合面撕裂,从而降低结构承载力。如中国发明专利申请CN111119391A公开了一种装配式建筑四面不出筋叠合板,包括叠合板混凝土、桁架钢筋和下层钢筋,所述的叠合板混凝土的上表面设置有桁架钢筋,叠合板混凝土内设置有下层钢筋;所述的叠合板混凝土的上表面四周边缘设置有台阶,所述的下层钢筋不伸出叠合板混凝土的四周。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现有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不出筋叠合板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附加钢筋限位器的板侧不出筋混凝土叠合板,该叠合板有效提高预制板与附加钢筋、现浇层混凝土之间的整体性,有效避免了在受到较大荷载时,拼缝处新旧混凝土开裂的可能性。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实现:
带附加钢筋限位器的板侧不出筋混凝土叠合板,其特征在于,由多块板侧不出筋混凝土预制板通过附加钢筋限位器、附加钢筋网、面筋网和现浇层连接组成;沿相邻两块板侧不出筋混凝土预制板的拼接缝两侧,在两块板侧不出筋混凝土预制板上分别间隔设有多个附加钢筋限位器,附加钢筋限位器由限位环和支脚构成,限位环为上端连通下端带开口的结构,支脚连接在开口的两端,两个支脚从开口的两端沿相反的方向延伸,支脚设置在板侧不出筋混凝土预制板的底筋网上,支脚和限位环下半部分预埋在板侧不出筋混凝土预制板内,限位环上半部分伸出预制板上表面至面筋网下端,附加钢筋网由垂直拼接缝的附加钢筋受力筋和平行拼接缝的附加钢筋分布筋组成,附加钢筋受力筋和附加钢筋分布筋分别为多根,间隔设置,多根附加钢筋受力筋分别穿过限位环设置在拼接缝两端的板侧不出筋混凝土预制板上,面筋网位于附加钢筋网上端,覆盖相邻两个板侧不出筋混凝土预制板,现浇层是由浇筑在相邻两个板侧不出筋混凝土预制板和拼缝上,同时也在浇筑在附加钢筋网、面筋网上的混凝土组成。
为进一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优选地,所述的限位环为带有开口的圆环形、椭圆环形、矩形或梯形结构。
优选地,所述的限位环的上半部分伸出预制板1上表面的高度大于30mm。
优选地,所述的附加钢筋限位器由直径为6mm~12mm的钢筋弯折出两个支脚与一个限位环组成。
优选地,所述的支脚的长度为30mm~60mm。
优选地,所述的限位环所在平面垂直于板侧不出筋混凝土预制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越秀城开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广州越秀城开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216708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压内洗机转桶结构
- 下一篇:一种农村污水综合净化处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