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桩锚联合斜撑基坑支护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122167921.5 | 申请日: | 2021-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215594055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21 |
发明(设计)人: | 柯宅邦;乐腾胜;丁娟;周盛全;陈小川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省建筑工程质量第二监督检测站;安徽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 |
主分类号: | E02D17/04 | 分类号: | E02D17/04;E02D5/76;E02D29/02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科融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26 | 代理人: | 李慧 |
地址: | 230031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联合 基坑 支护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桩锚联合斜撑基坑支护结构,包括L型支护板,所述L型支护板的水平端上设置有第一锚杆,所述L型支护板的竖直端上设置有第二锚杆,所述L型支护板的水平端和竖直端之间焊接有斜支撑柱。本实用新型中,该一种桩锚联合斜撑基坑支护结构,将锚杆即第一锚杆和第二锚杆、斜支撑柱和支撑桩三者联合形成支撑机构,对于基坑进行支护,对比于传统的单一采用斜支撑柱和支撑桩进行支撑,有限的提高其支撑强度,进一步的配合L型支护板的设置,也可以防止基坑表面的泥土脱落,再有支撑桩插接在L型支护板上设置的桩管内,可以对支撑桩相对与L型支护板进行相对限位,配合定位杆的设置,使得支撑桩不会发生沉降等上下位移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基坑支护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桩锚联合斜撑基坑支护结构。
背景技术
基坑是在基础设计位置按基底标高和基础平面尺寸所开挖的土坑。开挖前应根据地质水文资料,结合现场附近建筑物情况,决定开挖方案,并作好防水排水工作。开挖不深者可用放边坡的办法,使土坡稳定,其坡度大小按有关施工规定确定。开挖较深及邻近有建筑物者,可用基坑壁支护方法,喷射混凝土护壁方法,大型基坑甚至采用地下连续墙和柱列式钻孔灌注桩连锁等方法,防护外侧土层坍入;在附近建筑无影响者,可用井点法降低地下水位,采用放坡明挖;在寒冷地区可采用天然冷气冻结法开挖等等,基坑属于临时性工程,其作用是提供一个空间,使基础的砌筑作业得以按照设计所指定的位置进行。基坑开挖工程量按基坑容积计算。一般来说,深基坑是指开挖深度大于等于5m的基坑。
现有的基坑支护结构,一般单一采集桩支撑或者斜支撑,其支撑强度较差,支撑的稳定性较低,并且基坑四周极易出现泥土的掉落,影响施工,更严重者会引起塌方等工程事故,给工程项目带来了安全隐患,故而满足不了使用者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桩锚联合斜撑基坑支护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桩锚联合斜撑基坑支护结构,包括L型支护板,所述L型支护板的水平端上设置有第一锚杆,所述L型支护板的竖直端上设置有第二锚杆,所述L型支护板的水平端和竖直端之间焊接有斜支撑柱,所述L型支护板的竖直端外壁上焊接有桩管,所述桩管内插接有支撑桩,所述支撑桩的底端贯穿L型支护板的水平端延伸到外侧。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桩管共设置有若干个,且若干个桩管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相邻两桩管之间的间距相等。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斜支撑柱共设置有若干个,且若干个斜支撑柱等间距设置在相邻两个桩管之间。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L型支护板的水平端上开设有配合支撑桩使用的圆形孔洞。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桩管外壁顶端上插接有贯穿支撑桩的定位杆,所述桩管和支撑桩上均开设有配合定位杆使用的通孔。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桩锚联合斜撑基坑支护结构。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该一种桩锚联合斜撑基坑支护结构,将锚杆即第一锚杆和第二锚杆、斜支撑柱和支撑桩三者联合形成支撑机构,对于基坑进行支护,对比于传统的单一采用斜支撑柱和支撑桩进行支撑,有限的提高其支撑强度,进一步的配合L型支护板的设置,也可以防止基坑表面的泥土脱落,再有支撑桩插接在L型支护板上设置的桩管内,可以对支撑桩相对与L型支护板进行相对限位,配合定位杆的设置,使得支撑桩不会发生沉降等上下位移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桩锚联合斜撑基坑支护结构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桩锚联合斜撑基坑支护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省建筑工程质量第二监督检测站;安徽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未经安徽省建筑工程质量第二监督检测站;安徽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216792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汽车焊装用升降装置
- 下一篇:新型O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