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地质塌陷治理用桩梁板有效
申请号: | 202122196516.6 | 申请日: | 2021-09-10 |
公开(公告)号: | CN215595059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21 |
发明(设计)人: | 郭浪;韦达;王明旭;闫慧;赵钰茹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一零七市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3/02 | 分类号: | E04G23/02;E02D37/00;E02D27/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01120 重庆市渝北***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质 塌陷 治理 用桩梁板 | ||
本申请涉及桩梁板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地质塌陷治理用桩梁板,包括横向梁、竖向梁和支撑桩,横向梁和竖向梁沿水平方向固定设置在支撑桩的顶部上,横向梁和竖向梁之间相互垂直,支撑桩包括若干个竖向钢筋和箍筋,每个竖向钢筋沿竖直方向呈圆周阵列设置在地面上,箍筋套设在竖向钢筋的外边缘,箍筋沿竖向钢筋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当工作人员对房屋地基的塌陷坑进行治理时,在塌陷坑的底部安装多个竖向钢筋,每个竖向钢筋上安装有多个箍筋,接着竖向钢筋的顶部安装横向梁和竖向梁,横向梁和竖向梁沿水平方向相互垂直安装,横向梁和竖向梁的连接处与房屋的底部抵接,提高了塌陷坑的治理效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桩梁板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地质塌陷治理用桩梁板。
背景技术
地面塌陷指在人为和自然地质因素作用下,由于岩、土体内洞穴的抗塌力小于致塌力,使地表岩、土体中洞穴顶部向下断错坍塌,形成塌陷坑等一种地质现象。
当房屋地基发生地质塌陷时,工作人员常使用灌注法阻止塌陷,灌注法是在塌陷坑中进行注浆,回填低标号混凝土,目的是将塌陷坑进行回填,防止房屋因缺少受力点塌陷。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以下缺陷:当工作人员使用混凝土对塌陷坑进行回填,当地质塌陷形成的塌陷坑较大,需要使用大量混凝土,不仅浪费混凝土,而且需要在现场配制大量混凝土,使得治理塌陷坑的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提高塌陷坑的治理效率,本申请提供一种地质塌陷治理用桩梁板。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地质塌陷治理用桩梁板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地质塌陷治理用桩梁板,包括横向梁、竖向梁和支撑桩,所述横向梁和竖向梁沿水平方向固定设置在支撑桩的顶部上,所述横向梁和竖向梁之间相互垂直,所述支撑桩包括若干个竖向钢筋和箍筋,每个所述竖向钢筋沿竖直方向呈圆周阵列设置在地面上,所述箍筋套设在竖向钢筋的外边缘,所述箍筋沿竖向钢筋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工作人员对房屋地基的塌陷坑进行治理时在塌陷坑的底部沿圆周阵列安装多个竖向钢筋,每个竖向钢筋沿竖向钢筋的长度方向间隔安装有多个箍筋,接着竖向钢筋的顶部安装横向梁和竖向梁,横向梁和竖向梁沿水平方向相互垂直安装,横向梁和竖向梁的连接处与房屋的底部抵接,有效防止房屋因缺少受力点塌陷,减少了混凝土的浪费,提高了塌陷坑的治理效率。
可选的,所述横向梁和竖向梁分别沿横向梁的宽度方向和竖向梁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个第一加强钢筋,所述第一加强钢筋包括沿第一加强钢筋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水平段钢筋、第一倾斜段钢筋、第二水平段钢筋、第二倾斜段钢筋和第三水平段钢筋,所述第一水平段钢筋的上平面和第三水平段钢筋的上平面水平,所述第二水平段钢筋的上平面高于第一水平段钢筋和竖向钢筋的上平面,所述第二水平段钢筋位于横向梁和竖向梁的交接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横向梁和竖向梁上安装安装第一加强钢筋,并使第二水平钢筋位于第一水平段钢筋和竖向钢筋的上方,第一加强钢筋可以承受弯矩和剪力共同产生的主拉应力,还可以承受横向梁和竖向梁的负弯矩,提高了横向梁和竖向梁的稳定性和支撑力。
可选的,所述第一倾斜段钢筋和第二倾斜段钢筋均沿水平方向向上倾斜45度。
可选的,每个所述箍筋内固定设置有第二加强钢筋,所述第二加强钢筋与箍筋的内侧壁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箍筋或竖向钢筋向内部进行弯折时,第二加强钢筋可以有效防止箍筋或竖向钢筋向内部弯折,有效防止支撑桩在浇灌过程中或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变形,有效提高支撑桩的稳固性。
可选的,所述第二加强钢筋包括第一弯折段钢筋、第二弯折段钢筋和第三弯折段钢筋,所述第一弯折段钢筋、第二弯折段钢筋和第三弯折段钢筋之间相互连接,所述第一弯折段钢筋和第二弯折段钢筋与第一弯折段钢筋和第三弯折段钢筋的连接处分别与竖向钢筋的外边缘抵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一零七市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未经重庆一零七市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219651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