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蓄热式红外线辐射燃烧器有效
申请号: | 202122209778.1 | 申请日: | 2021-09-13 |
公开(公告)号: | CN216079792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8 |
发明(设计)人: | 李芳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清水 |
主分类号: | F23D14/12 | 分类号: | F23D14/12;F23D14/02;F23D14/46;F23D14/62;F23D14/66;F23D14/7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6508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蓄热 红外线 辐射 燃烧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蓄热式红外线辐射燃烧器,包括点火装置、由侧壁围绕一周形成的辐射桶,辐射桶内部为燃烧室,辐射桶下部与混合腔密封连通,混合腔与进气道相通,混合腔与混气管相通,混合器上部设有密封盖,密封盖上部安装分火器,分火器为开口朝下的盖体,该盖体内部形成混合气体分配室,分火器侧壁设有多个使混合气体分配室与燃烧室相通的火孔,混气管贯穿密封盖,向上延伸到所述分火器的下部,点火装置向上贯穿密封盖,与燃烧室相通。优点:燃烧室可快速蓄热至高温状态,高温燃烧环境可更好地促进燃烧反应充分完成;有利于进行高强度和高效率的热量转换;有利于热量以辐射加对流传递方式传递给炒锅使用;有利于减少热量流失损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用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蓄热式红外线辐射燃烧器。
背景技术
目前,商用燃气灶燃烧器利用混合结构组织燃气与空气进行混合,混合气体从分火器流出、被火种结构的明火点燃,混合气体在燃烧器的燃烧室中初步燃烧后、混合气体的燃烧火焰就从燃烧器燃烧室向外流出,混合气体的燃烧反应过程大部分是火焰从燃烧室流出后冲击锅具底部和向四周扩散过程中进行的,而只在燃烧器的燃烧室内部进行的燃烧反应过程只占整个燃烧反应过程的一小部分,因燃气与空气中的氧气进行燃烧反应的过程是一个先吸收热量再释放热量的过程,大部分未能完全燃烧的气体还处于吸收燃烧所需热量的时候就已经从燃烧器的燃烧室被输出,流动到锅具底面不但锅具与其争夺使用其燃烧所需热量、而且未能完成燃烧反应的气体进入到一个较大容积的炉膛进行剩余部分的燃烧反应过程,势必会造成燃烧反应热量分散,进而降低燃烧反应的温度和反应强度、同时降低热能转换能效比,有些灶具为了给还未完成燃烧反应的燃气创造一个相对高温的燃烧环境、会在燃烧器出火口上方外围的炉膛中放置助燃板,助燃板多是多孔陶瓷板、铁铬铝蜂窝板或丝网等,利用此类助燃板来协助提升燃烧反应性能与热交换性能、虽可大幅度提升热量转换效率,但多孔陶瓷板、铁铬铝蜂窝板等轻体材料很容易被高温火焰烧蚀损坏,因此会推高燃气灶具产品的生产和维护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蓄热式红外线辐射燃烧器,辐射桶作为热量转换载体,利用分火器横向喷出的火焰直接对辐射桶内壁进行加热,将辐射桶内壁表面加热到11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状态,高温红炽的内壁表面就会以强度很高的辐射传递方式向外发射热量,辐射高温热量既能被锅具高效吸收利用,又能大幅度提升燃烧室内燃烧环境温度、促进燃烧反应更加快速充分完成,持续完成高效率的热量转换。解决了因燃烧反应热量分散导致的燃烧反应不够充分,热能利用率较低的问题。
其技术方案是:一种蓄热式红外线辐射燃烧器,包括点火装置、由侧壁围绕一周形成的辐射桶,所述的辐射桶内部为燃烧室,所述的辐射桶下部与混合器密封连通,所述的混合器包括内部为中空结构的混合腔、与所述的混合腔相通的进气道,以及与所述的混合腔相通的混气管,所述的混合器上部设有密封盖,所述的密封盖上部安装分火器,所述的分火器为开口朝下的盖体,该盖体内部形成混合气体分配室,所述的分火器侧壁设有多个使混合气体分配室与燃烧室相通的火孔,所述的混气管贯穿密封盖,向上延伸到所述分火器的下部,所述的点火装置向上贯穿密封盖,与所述的燃烧室相通。
进一步,所述的混气管为U型管,所述U型管的出口高于进口,所述的进口设置在混合腔内,所述的出口向上延伸到所述的混合气体分配室内。
进一步,所述的密封盖包括下盖和上盖,所述的下盖密封在混合腔上部,所述的上盖贴合在下盖上部,所述的下盖上边缘设有一缺口,所述的点火装置贯穿下盖,所述的点火装置顶端设置在缺口内,所述的点火装置的顶部盖在上盖的下部。
进一步,所述的辐射桶设有底面,该底面开设通孔,所述的通孔与混合腔上部密封连接。
进一步,所述的进气道包括燃气进气道和空气进气道,所述的燃气进气道设置在混合器的侧壁上,所述的空气进气道设置在混合器的底部。
进一步,所述的点火装置包括点火针与常明火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清水,未经李清水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220977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煤矿用液驱润滑系统
- 下一篇:一种干式除渣系统缓存渣井的落渣分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