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远程监管的储水式山地自动灌溉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22472911.2 | 申请日: | 2021-10-14 |
公开(公告)号: | CN216626929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31 |
发明(设计)人: | 包兴胜;吴仁烨;薛宇庭;季文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州鑫胜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G25/00 | 分类号: | A01G25/00;A01G25/16 |
代理公司: | 福州市鼓楼区京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12 | 代理人: | 范小清 |
地址: | 350000 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临江***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远程 监管 储水 山地 自动 灌溉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山地灌溉技术领域的一种远程监管的储水式山地自动灌溉系统,包括储水池,为密封的蓄水池,固定安置在山顶,其上设有主控制站,所述储水池内还设有液位传感器;山地上还设置了太阳能电池;送水泵站,设置在山下,输入口与外接水源连接,出水口设置了上水阀,能够在种植区域的山地的山顶建造储液池,通过山下送水泵站将水源或混合好的营养液通过上水管道输送至储水池内,再由储水池自流至需要灌溉的作物区域,而且能够通过主控制站对储水池的水位、以及山地的土壤营养情况湿润情况进行综合判断,本装置能够自动进条件触发式自动灌溉,并进行远程操控灌溉或者关停,使用方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山地灌溉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远程监管的储水式山地自动灌溉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山地灌溉比较麻烦,常用的水泵扬程不足,当在山地种植时,山地高度普遍超过10米,而常规的水泵灌溉一般只能带压灌溉在10米以下范围内,这时灌溉至山顶作物时,水基本没有水压了。
因此目前的大多山地种植基地,还是按照传统的种植方式,农户灌水依赖自然降雨、人工牵管浇灌,施肥依靠撒播化肥或农家肥,即浪费人力,又无法获知土壤墒情、土壤肥力等指标,往往造成农作物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汲取不到适宜的营养元素,进而减产或绝收。
近年来,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一些种植基地已经建成了相关的农用设施设备,如铺设灌工程管网,配套水肥泵站等,但受限于设备功能和其它因素,均不能很好的解决大面积山地作物的灌水施肥难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远程监管的储水式山地自动灌溉系统,能够在种植区域的山地的山顶建造储液池,通过山下送水泵站将水源或混合好的营养液通过上水管道输送至储水池内,再由储水池自流至需要灌溉的作物区域,而且能够通过主控制站对储水池的水位、以及山地的土壤营养情况湿润情况进行综合判断,没有人操控时,本装置能够自动进条件触发式自动灌溉,而且灌溉时不需要水泵,避免了因为水压不足,而导致灌溉困难的情况,而且本装置能够通过摄像头查看水池情况,也能查询到作物的土壤信息,并进行远程操控灌溉或者关停,使用方便。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远程监管的储水式山地自动灌溉系统,包括:
储水池,为密封的蓄水池,固定安置在山顶,其上设有主控制站,所述储水池内还设有液位传感器;
山地上还设置了太阳能电池;
送水泵站,设置在山下,输入口与外接水源连接,出水口设置了上水阀,所述上水阀通过上水管道与储水池内部连通;
灌溉管网,为自流式灌溉水渠,均匀的分布在山地坡面上,覆盖了山地的全部种植物范围,所述灌溉管网在山地上分隔为多个不同的区域,每个不同区域的所述灌溉管网都单独与储水池连接,不同区域的所述灌溉管网都通过单独的灌溉阀与储水池连接,山地上的所述灌溉管网之间还均匀的覆盖了多个实时监测土壤肥力的检测分站,每个所述检测分站都与主控制站数据连接,所述送水泵站、上水阀和灌溉阀都与主控制站连接,所述主控制站与太阳能电池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主控制站内设置了plc控制器,所述主控制站与检测分站通过lora网络连接,所述主控制站通过lora网络对每个检测分站单独定位,每个所述检测分站都分属固定范围的灌溉管网。
进一步地,所述检测分站包括土壤氮磷钾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所述检测分站内的土壤氮磷钾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都埋设在山地的土壤中。
进一步地,所述灌溉阀和上水阀都是电动阀;
每个所述灌溉阀上都设置了电磁流量计,每个所述电磁流量计都与主控制站数据连接;
每个所述灌溉阀都安装连接在储水池的内腔底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州鑫胜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未经福州鑫胜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247291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