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子信息工程用防盗箱有效
申请号: | 202122516480.5 | 申请日: | 2021-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216197440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5 |
发明(设计)人: | 陈玉龙;倪超;邹红艳;谈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林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E05G1/02 | 分类号: | E05G1/02;E05G1/026;E05B49/00;E05B65/52;E05B17/00;E05B15/00;G07C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国坤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91 | 代理人: | 赵红霞 |
地址: | 210037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子信息工程 防盗 | ||
本实用新型属于防盗箱领域,尤其是一种电子信息工程用防盗箱,针对现有的防盗箱在指纹解锁后指纹屏上会留有指纹印,不法分子有可能会利用指纹印来进行偷盗的问题,现提出如下方案,其包括保险箱,保险箱的前端固定连接有两个门栓,两个门栓的上端均转动连接有第一固定块,两个第一固定块的侧端固定连接有密封门,密封门的前端固定连接有门锁,门锁的前端设置有指纹屏,密封门的前侧设置有驱动机构,密封门的后侧设置有清刷机构,本实用新型通过门锁将密封门打开,密封门打开时将驱动机构进行驱动运转,驱动机构带动清刷机构进行运作,从而将门锁表面残留的指纹痕迹进行清扫,防止不法分子有可能会利用指纹印来进行偷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盗箱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信息工程用防盗箱。
背景技术
防盗箱是人们用来放置贵重物品的箱子,具有一定的防盗作用,人们通常把重要文件、财物、贵重的电子元件等放在防盗箱内,将贵重物品锁在防盗箱内,防止贵重物品遭到不法分子的偷盗,随着现在社会科技的进步,物联网、FPGA、嵌入式等高新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极大刺激了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电子信息工程在每个领域都占据了一定的地位,电子信息工程可以将各个领域之间相互关联,电子信息工程在实施时,需要在户外安装基站箱,由于基站箱内都是昂贵仪器,所以很受盗贼的欢迎,现有的防盗箱具有密码解锁和指纹解锁功能。
现有的指纹解锁的防盗箱,在锁柜人员通过指纹解锁后指纹屏上会留有指纹印,不法分子有可能会利用指纹印来进行偷盗,造成财产的损失然而市场上使用的防盗箱,为此提出可在指纹解锁后将指纹屏上残留的指纹印抹除的防盗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指纹解锁后指纹屏上会留有指纹印,不法分子有可能会利用指纹印来进行偷盗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电子信息工程用防盗箱。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子信息工程用防盗箱,包括保险箱,所述保险箱的前端固定连接有两个门栓,两个所述门栓的上端均转动连接有第一固定块,两个所述第一固定块的侧端固定连接有密封门,所述密封门的前端固定连接有门锁,所述门锁的前端设置有指纹屏,所述密封门的前侧设置有驱动机构,所述密封门的后侧设置有清刷机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锥形齿轮、第二锥形齿轮、第一转动杆、第二固定块、第三锥形齿轮、第四锥形齿轮和第二转动杆,所述第一锥形齿轮固定连接于位于上侧的门栓的下端,所述第二固定块固定连接于密封门的前侧,所述第一转动杆转动连接于第二固定块的表面,所述第二锥形齿轮固定连接于第一转动杆的侧端且与第一锥形齿轮啮合连接,所述第二转动杆转动贯穿于密封门的侧端,所述第四锥形齿轮固定连接于第二转动杆的侧端,所述第三锥形齿轮固定连接于第一转动杆的侧端且与第四锥形齿轮啮合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清刷机构包括转盘、第三固定块、第一连接杆、T型块、滑槽、清刷板和第二连接杆,所述T型块固定连接于密封门的侧端,所述转盘转动连接于第二转动杆的圆周表面,所述第三固定块固定连接于转盘的侧端,所述第一连接杆转动连接于T型块的侧端,所述第三固定块滑动连接于第一连接杆的内壁,所述滑槽开凿于密封门的侧端,所述清刷板滑动连接于滑槽的内壁,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一连接杆的侧端,且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清刷板的侧端。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保险箱的四侧内壁均铺设有防爆网。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保险箱的侧端固定连接有通风框,所述通风框的内部设置有风扇。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连接杆滑动连接于指纹屏的侧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设置的多个防爆网将保险箱的内部包裹,防止保险箱内放置的电子元器件故障后发生爆炸损坏保险箱,提高本实用的安全防爆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林业大学,未经南京林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251648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自由落体收放机构
- 下一篇:简易快拆结构和显示屏支撑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