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透镜结构、直下式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22520489.3 | 申请日: | 2021-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215867463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8 |
发明(设计)人: | 刘欣;尤君平;李圣;邹文聪;陈伟雄;侯亚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357 | 分类号: | G02F1/13357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世纪恒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44287 | 代理人: | 晏波 |
地址: | 518057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透镜 结构 直下式 背光 模组 以及 显示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透镜结构、直下式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其中,透镜结构,包括透镜本体,所述透镜本体包括光阀结构以及在所述发光元件出光方向上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透镜层,靠近所述发光元件的所述透镜层具有容纳发光元件的容纳腔,所述光阀结构与所述发光元件正对设置,相邻两个所述透镜层之间的空间形成为介质层,所述光阀结构位于所述介质层,并连接与所述介质层相邻的两个所述透镜层。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采用介质层与透镜层相间排布的多层结构,光能可以进行更多次的折射,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出射角度、增强混光。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透镜结构、直下式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在直下式背光模组中,需要使用发光元件作为光源,发光元件上一般使用透镜对光线进行发散,最终形成面光源,达到显示图像的目的。
现有技术中,受设计技术、加工精度的限制,传统光学透镜在实际应用中总会出现亮暗条、灯颗影、暗角等主观视效问题,混光距离越小问题越明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透镜结构,旨在解决目前背光模组中透镜结构在实际中存在主观失效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透镜结构,用于扩散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线,所述透镜结构,包括透镜本体,所述透镜本体包括光阀结构以及在所述发光元件出光方向上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透镜层,靠近所述发光元件的所述透镜层具有容纳发光元件的容纳腔,所述光阀结构与所述发光元件正对设置,相邻两个所述透镜层之间的空间形成为介质层,所述光阀结构位于所述介质层,并连接与所述介质层相邻的两个所述透镜层。
可选地,所述光阀结构与所述透镜层为一体结构。
可选地,所述透镜层包括入光面和出光面,所述出光面设置为雾面,所述雾面用于发散所述出光面发射的光线。
可选地,所述介质层的折射率小于所述透镜层的折射率。
可选地,所述透镜层还包括底面,所述底面连接所述入光面与所述出光面,所述底面设置若干网点。
可选地,所述底面上设置脚注。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包括背板以及设置在所述背板上的PCB板,所述PCB板上设置发光元件,所述发光元件上罩设以上所述的透镜结构。
可选地,所述透镜结构与所述PCB板之间设置反射片。
可选地,所述反射片上设置通孔,所述透镜结构的脚柱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PCB板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以上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组。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的透镜结构采用介质层与透镜层相间排布的多层结构,光能可以进行更多次的折射,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出射角度、增强混光。采用在透镜结构正对发光元件的区域设置一定宽度的光阀结构,能够有效分流管控透镜较强的正面出射的光源,一定程度削弱透镜正面光能射出,避免灯颗影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透镜结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LED灯的配光曲线;
图3为本实用新型透镜结构的出光曲线;
图4为现有技术中普通透镜的直下式背光模板的明暗区域;
图5为本实用新型直下式背光模板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252048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