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驱赶野牦牛的多功能巷道栏和养殖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22521488.0 | 申请日: | 2021-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216314607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9 |
发明(设计)人: | 武甫德;胡燕斌;李青云;保广才;殷满财;赵寿保;马海福;马国军;王伟;马万浩;乔蕊;王欣;李鸿康;罗正杰;赵海鹏;许春喜;陈清文;王辰章;马海兰;赵文军;贺洪明;刘发财;谢国芳;李玉德;高佩;王玉玲;刘晓梅;张有贵;王宏奎;马永平;李国栋;白俊杰;张有强;杨海珍;杜元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海省牦牛繁育推广服务中心 |
主分类号: | A01K1/00 | 分类号: | A01K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细软智谷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471 | 代理人: | 刘业芳 |
地址: | 810100 青海省西*** | 国省代码: | 青海;6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驱赶 野牦牛 多功能 巷道 养殖 装置 | ||
1.一种用于驱赶野牦牛的多功能巷道栏,其特征在于,包括巷道进口(101)、巷道本体(102)和保定架区域(103),其中,所述巷道进口(101)和所述保定架区域(103)分别设置于所述巷道本体(102)的两端,并且所述巷道本体(102)至少部分设置为弧形结构,所述巷道本体(102)靠近巷道进口(101)一端的宽度大于所述巷道本体(102)靠近保定架区域(103)一端的宽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驱赶野牦牛的多功能巷道栏,其特征在于,所述巷道本体(102)包括第一巷道区域(1021)、第二巷道区域(1022)和第三巷道区域(1023),其中,所述第二巷道区域(1022)设置于所述第一巷道区域(1021)和所述第三巷道区域(1023)之间,并且所述第二巷道区域(1022)设置为弧形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驱赶野牦牛的多功能巷道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巷道区域(1021)和所述第三巷道区域(1023)为直型结构,所述第二巷道区域(1022)设置为半圆弧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驱赶野牦牛的多功能巷道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巷道区域(1021)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巷道区域(1022)的宽度,所述第二巷道区域(1022)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三巷道区域(1023)的宽度;并且所述第三巷道区域(1023)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巷道区域(1021)的长度和/或小于所述第二巷道区域(1022)的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驱赶野牦牛的多功能巷道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巷道区域(1022)形成为从靠近所述第一巷道区域(1021)的一端到靠近所述第三巷道区域(1023)的一端宽度逐渐缩小的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驱赶野牦牛的多功能巷道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巷道区域(1021)的宽度为20~50m;所述第二巷道区域(1022)靠近所述第一巷道区域(1021)一端的宽度为18~48m,所述第二巷道区域(1022)靠近所述第三巷道区域(1023)一端的宽度为1~3m;所述第三巷道区域(1023)的宽度为0.8~3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驱赶野牦牛的多功能巷道栏,其特征在于,所述巷道本体(102)的两侧设置有分隔板(104),所述分隔板(104)用于将所述巷道本体(102)与操作区域(105)分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驱赶野牦牛的多功能巷道栏,其特征在于,所述保定架区域(103)包括多个保定架部,所述保定架部内用于放置至少一个保定架,并且相邻两个所述保定架部通过推拉门(1031)彼此分隔。
9.一种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牛圈和巷道栏,其中,所述巷道栏为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驱赶野牦牛的多功能巷道栏,所述牛圈的数量至少为两个,并且至少两个所述牛圈分别与所述巷道栏的巷道进口(101)和保定架区域(103)的出口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群门(201),所述分群门(201)设置于所述保定架区域(103)的出口处,并且至少两个所述牛圈与所述分群门(201)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海省牦牛繁育推广服务中心,未经青海省牦牛繁育推广服务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2521488.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