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位取能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2122587046.6 | 申请日: | 2021-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216490256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0 |
发明(设计)人: | 曾宏;罗海辉;任亚东;刘敏安;陈彦;陈芳林;沈飞淞;潘学军;陈勇民;邹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洲中车时代半导体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M7/04 | 分类号: | H02M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聿宏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72 | 代理人: | 陈超德;吴昊 |
地址: | 412001 湖南省株洲市石峰***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位 电路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位取能电路,包括主晶闸管、正向充电模块、负向充电模块和RC吸收模块;所述正向充电模块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一维持晶闸管、第一维持信号单元和第一充电电容;所述负向充电模块包括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第二维持晶闸管、第二维持信号单元和第二充电电容;所述RC吸收模块包括吸收电阻和吸收电容;当主晶闸管的阳极为正电压时,端电压加在第一维持晶闸管、吸收电阻、吸收电容、第三二极管形成的回路;当主晶闸管V1的阳极为负电压时,端电压加在第二维持晶闸管、吸收电阻、吸收电容、第一二极管形成的回路,这样,整个周期内控制单元均能够从RC吸收回路取电,延长了取电时间,提高了取电功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力电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位取能电路。
背景技术
大功率半导体器件(如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集成门极换流晶闸管IGCT、晶闸管SCR等)应用在高压交流级联系统中通常采用多器件串联/并联,此时需在器件两端放置动态均压器件RC,也叫RC吸收回路,该应用中器件的控制单元 (或者驱动单元)可采用从RC支路取能的方式(RC高位取能),RC支路的取能功率及取能时间是保证控制单元供电正常,使得在高频开关或大电流开关下采用RC高位取能方式成为可能的关键因素。
因此,如何提高RC支路的取能功率及取能时间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高位取能电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RC支路的取能功率较小、取能时较短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位取能电路,包括主晶闸管、正向充电模块、负向充电模块和RC吸收模块;
所述正向充电模块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一维持晶闸管、第一维持信号单元和第一充电电容;所述负向充电模块包括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第二维持晶闸管、第二维持信号单元和第二充电电容;所述RC吸收模块包括吸收电阻和吸收电容;
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端与所述主晶闸管的阳极端电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端与所述主晶闸管的阴极端电连接;所述吸收电阻以及吸收电容串接在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端与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端之间;
所述第一维持晶闸管、所述第一维持信号单元、所述第一充电电容依次与所述第一二极管并联;所述第二二极管串接于所述第一二极管与所述第一充电电容之间,且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极性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极性相同;
所述第二维持晶闸管、所述第二维持信号单元、所述第二充电电容依次与所述第三二极管并联;所述第四二极管串接于所述第三二极管与所述第二充电电容之间,且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极性与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极性相同。
进一步地,上述所述的高位取能电路,还包括第一隔离转换模块、第二隔离转换模块、第五二极管、第六二极管和输出电容;
所述第一隔离转换模块与所述第一充电电容并联;
所述第二隔离转换模块与所述第二充电电容并联;
所述第五二极管与所述输出电容串联形成第一后级输出模块,所述第一后级输出模块与所述第一隔离转换模块并联;
所述第六二极管与所述输出电容串联形成第二后级输出模块,所述第二后级输出模块与所述第二隔离转换模块并联。
进一步地,上述所述的高位取能电路中,所述第一隔离转换模块包括第一 DC/DC隔离转换器和第一中间电容,所述第二隔离转换模块包括第二DC/DC隔离转换器和第二中间电容;
所述第一DC/DC隔离转换器与所述第一中间电容并联;
所述第二DC/DC隔离转换器与所述第二中间电容并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洲中车时代半导体有限公司,未经株洲中车时代半导体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258704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二合一的子母包装盒
- 下一篇:一种投射型信号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