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抗高压高耐磨不变形金属铜件有效
申请号: | 202122646801.3 | 申请日: | 2021-11-01 |
公开(公告)号: | CN216692150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07 |
发明(设计)人: | 罗盛昌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万德福密封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J15/16 | 分类号: | F16J15/16 |
代理公司: | 佛山市智汇聚晨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409 | 代理人: | 陈钦祥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压 耐磨 变形 金属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密封产品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抗高压高耐磨不变形金属铜件。一种抗高压高耐磨不变形金属铜件,包括铜件主体,铜件主体内壁分别开设有多道用于储存润滑油的储油槽和用于润滑油流通的拉油槽,储油槽与拉油槽相连通,铜件主体外设有与铜件主体密封接触的密封件,铜件主体外壁开设有与密封件接触并用于托起密封件的支撑弧形,支撑弧形两侧均设有用于抗压的支撑唇口。通过解决油路的通畅,提供润滑渠道,结实的抗压结构,不产生开裂和塑性形变,从而起到高寿命的作用,同时保护了整体装置,能使油进入到深处,密封件得到润滑,铜件主体本身在高温高压条件下,不会开裂,不会产生塑性形变,降低了运行风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密封产品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了密封件后端衬托配件。
背景技术
在很多高压的往复和旋转运动泵上,需要用密封圈进行密封,高压状态下密封圈挤出到密封间隙内,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加大摩擦生热和体积损耗,密封圈失效会导致整个装置无法运行;而众所周知,油润滑状态下,摩擦力大大降低,摩擦生热更小,材料性能损耗降低,对密封件起到保护作用,而油润滑最关键的是密封件的后端衬托配件,此抗高压高耐磨不变形金属铜件,就是起到油路润滑畅通,生热量下降,摩擦力小,确保整个装置平稳运行正常,提升自身的使用效果同时,保护了上端和下端的配件的运行,以往国内外最好的配件,在抗高压高耐磨不变形金属铜件失效后,主要表现铜件高压唇口开裂,其他配件马上会失效,因为高温产生的摩擦热量,配件体积膨胀,配件质量损失,甚至对整套装置造成寿命严重缩短,如何提高低价格的配件的寿命,进而保护整个高价值的整体装置寿命,为社会节约能源和资源有效利用,是每个厂家,国内外的专家们的重点研究的方向。
国内现有的铜件,其问题点在于压力传递到唇口上,当压力达到三十至一百五兆帕时,金属铜件很容易产生塑性形变,导致其容易开裂,开裂后铜件会刮擦中间空间的柱塞棒,造成金属对磨,就会产生高温热量,使铜件的前端的密封件瞬间老化,磨损丧失体积失效的问题。
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如何避免铜件产生塑性形变从而使其不易开裂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路通畅、抗压结构稳定、不会产生开裂和塑性形变的抗高压高耐磨不变形金属铜件。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抗高压高耐磨不变形金属铜件,包括铜件主体,铜件主体内壁分别开设有多道用于储存润滑油的储油槽和用于润滑油流通的拉油槽,储油槽与拉油槽相连通,铜件主体外设有与铜件主体密封接触的密封件,铜件主体外壁开设有与密封件接触并用于托起密封件的支撑弧形,支撑弧形两侧均设有用于抗压的支撑唇口。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铜件主体内侧面设有内托部,储油槽与拉油槽分别位于内托部表面,储油槽与拉油槽相互交叉。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铜件主体为铝青铜,铜件主体的高度范围值为15mm~55mm,铜件主体的截面宽度范围值为10mm~14mm。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储油槽与拉油槽外分别连通有用于提供润滑油的润滑系统管道。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储油槽的半径范围值为0.5mm~5mm。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储油槽的数量范围值为1道至10道。多道储油槽能提供润滑油的储存,与拉油槽进行四通八达的互通,保证油润滑系统能随时流进来,同时也能流出去到承托的密封件上起到密封作用。起到散热作用,润滑作用,流体流动作用,使中间的柱塞棒能润滑,提升柱塞棒的寿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拉油槽的半径范围值为0.1~2mm。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拉油槽的数量范围值为2道至20道。多道拉油槽能串联储油槽,以及连通承托的前端密封件和后端的润滑系统管道,把后端的润滑系统的油导流入整个工作面,即保护了铜件主体,也保护了中间运动柱塞,还保护了前端的密封件的润滑,同时可以起到散热作用,减少偏磨效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万德福密封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广州万德福密封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264680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