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人体加温仪有效
申请号: | 202122666414.6 | 申请日: | 2021-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216394436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9 |
发明(设计)人: | 赖季谷 | 申请(专利权)人: | 赖季谷 |
主分类号: | A61F7/00 | 分类号: | A61F7/00 |
代理公司: | 宁波甬恒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70 | 代理人: | 罗继亮 |
地址: | 315700 浙江省宁波市象山***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人体 加温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人体加温仪,包括外壳,外壳内部开设有容腔,外壳顶部开设有出风口,容腔内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加热装置和吹风装置,外壳的两侧设置有进风部,进风部上开设有第一进风口,第一进风口和出风口的开口朝向相同,吹风装置适于从第一进风口进风,并从出风口出风,该人体加温仪具有较好的保温效果,能够通过空气加热对衣物内的温度进行提升,帮助人体保暖,同时还较为节能,在加热时循环利用衣物内的热空气,减少能量的浪费。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取暖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人体加温仪。
背景技术
当进入冬天气温下降,人们都会穿上较厚的衣物用来保暖御寒,避免人体的体温过低影响生活,若环境温度过低,还会在衣物内使用热水袋或取暖贴等工具进行取暖。
但是,现有的人体保温方式存在以下缺陷:当环境温度过低时,即时穿着较厚的衣物也无法较好的进行保暖,同时还会导致行动不便,而热水袋较为笨重,取暖效果差,降温速度快,取暖贴则无法循环使用,质量参差不齐,取暖效果无法保证。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方便,加热保温效果好,且较为节能的人体加温仪。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人体加温仪,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部开设有容腔,所述外壳顶部开设有出风口,所述容腔内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加热装置和吹风装置,所述外壳的两侧设置有进风部,所述进风部上开设有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的开口朝向相同,所述吹风装置适于从所述第一进风口进风,并从所述出风口出风。
作为改进,所述吹风装置下方的所述容腔内设置有控制模块,所述外壳底部设置有柱状开关,所述外壳一侧设置有调节开关,所述柱状开关的长度大于所述调节开关的高度,所述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加热装置、所述吹风装置、所述柱状开关和所述调节开关电连接。
具体的,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十字交叉设置的加热板,所述加热板四周缠绕设置有加热丝,所述加热板上设置有保险装置,所述保险装置的两端连接所述加热丝,所述保险装置适于在所述加热丝过热时阻止所述加热丝继续加热。
作为改进,所述保险装置包括变形条和连接条,所述变形条上设置有连接触点,所述连接触点与所述连接条抵触连接,所述变形条适于在过热时变形使所述连接触点断开与所述连接条的连接。
作为改进,所述加热装置和所述出风口之间设置有导风板,所述导风板包括固定板和弧形板,所述固定板与所述加热装置横向卡接设置,所述弧形板纵向对称设置于所述固定板的两侧,所述弧形板的顶部分别向所述加热装置的两侧弯曲。
作为改进,所述第一进风口处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出风口处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
作为改进,所述外壳底部还设置有插接板,所述插接板对称设置于所述外壳两侧,所述插接板的底部设置为圆弧形,所述插接板适于插接至衣物之间使外壳固定于衣物内,所述插接板和所述外壳之间的夹角为α,140°≤α≤160°。
作为改进,所述外壳底部开设有第二进风口,所述吹风装置适于从所述第二进风口进风。
具体的,所述外壳上设置有充电接口,所述充电接口适于连接充电器或移动电源。
具体的,还包括遥控钥匙和行车支架,所述遥控钥匙适于控制所述加热装置的加热档位,所述行车支架包括第一固定环和第二固定环,所述第一固定环上设置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适于收纳所述遥控钥匙,所述第一固定环适于和所述第二固定环卡接环箍至车把手上,所述第一固定环和所述第二固定环之间使用紧固件连接固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该人体加温仪结构紧凑,使用时不会影响人体行动,能够通过加热装置和吹风装置的配合产生热风,从而帮助衣物内的空气升温,升温速度快,起到对人体的保暖效果,同时在升温完成后,能够不断的对衣物内的热空气进行循坏,实现较好的恒温效果,体感更加舒适,并且更加的节能省电,减少能源的浪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赖季谷,未经赖季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266641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