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离子渗氮设备气体混合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22806693.1 | 申请日: | 2021-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217312846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30 |
发明(设计)人: | 甄利平;蔡云龙;陶永良;郭旭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高泰精密管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F27/70 | 分类号: | B01F27/70;B01F25/45 |
代理公司: | 上海汇齐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364 | 代理人: | 童强 |
地址: | 200000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离子 设备 气体 混合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离子渗氮设备气体混合装置,属于离子渗氮气体混合技术领域,包括圆柱形混气罐、气体介质输入管道一、气体介质输入管道二、气体介质输入管道三、多孔阻尼板、搅拌轴、电机、混合搅拌叶片和混合气体排出管;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圆柱形混气罐内设置有多孔阻尼板,能够延长气体在圆柱形混气罐中的停留时间,进而为气体混合提供更长时间;多孔阻尼板能够迫使混合气体在其附近形成湍流,进而提高气体的混合程度;通过增加混合搅拌叶片,能够对从气体介质输入管道一、气体介质输入管道二、气体介质输入管道三出来的气体提供混合驱动力,该混合驱动力能够使得混合气体在未达到多孔阻尼板之前就已经经过一次混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离子渗氮气体混合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离子渗氮设备气体混合装置。
背景技术
奥氏体不锈钢具有优良的耐蚀性能和可加工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但它的硬度低(200-250HV)且耐磨性差,用奥氏体不锈钢制造的机械零部件,尤其是需要耐磨的部位,往往难以满足使用要求,严重影响这些零部件的使用寿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研究人员陆续发现奥氏体不锈钢可以在低温下进行渗氮、渗碳和氮碳共渗的表面硬化处理,使不锈钢表面形成一层没有铬的氮化物或碳化物析出的氮或碳的过饱和固溶体,人们把具有这种结构和性能特征的组织称为S相,这样就可以实现在不降低耐蚀性能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其表面硬度和耐磨性,延长不锈钢管材的使用寿命。
不锈钢管材低温离子渗氮过程中,使用的气体介质有氢气、氮气、甲烷等,在高电压、低气压环境中,一部分甲烷会生成碳黑,附着在管材表面,因此氮化结束后的管材表面颜色呈现出黑色。在产品验收过程中,发现一定数量的渗氮管存在色差,通过对离子渗氮设备的气体混合装置进行计算模拟分析,发现气体混合装置内不同气体介质的流速存在很大差异,此外气体混合动力不足,气体在圆柱形混气罐中混合时间较短等因素均会导致气体难以真正实现混合均匀。而离子渗氮气体介质的组成成分对不锈钢管材离子渗氮后的外观色差有影响。所以渗氮气体介质混合不均匀易造成产品外观质量不稳定,不能保证产品的合格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离子渗氮设备气体混合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一种离子渗氮设备气体混合装置,所述气体混合装置包括圆柱形混气罐、气体介质输入管道一、气体介质输入管道二、气体介质输入管道三、多孔阻尼板、搅拌轴、电机、混合搅拌叶片和混合气体排出管;
所述圆柱形混气罐上固定连接有气体介质输入管道一、气体介质输入管道二和气体介质输入管道三,所述气体介质输入管道一、气体介质输入管道二和气体介质输入管道三位于圆柱形混气罐的同一垂直轴截面上;所述圆柱形混气罐的侧面上还开设有混合气体排出管,所述圆柱形混气罐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多孔阻尼板,所述多孔阻尼板的四周与圆柱形混气罐的内壁紧密接触;所述气体介质输入管道一、气体介质输入管道二和气体介质输入管道三位于多孔阻尼板的一侧,所述混合气体排出管位于多孔阻尼板的另一侧;
所述搅拌轴一端与电机的转轴固定连接,所述搅拌轴的另一端水平贯穿圆柱形混气罐远离混合气体排出管的一侧;所述搅拌轴位于圆柱形混气罐内部的区域固定套设有驱动套一,所述驱动套一上固定连接有混合搅拌叶片,若干混合搅拌叶片围绕驱动套一等角度间隔分布。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上述驱动套一位于气体介质输入管道一、气体介质输入管道二和气体介质输入管道三的出气口处。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上述搅拌轴上固定套设有驱动套二,所述驱动套二靠近多孔阻尼板;所述驱动套二上固定连接有推进搅拌叶片,若干推进搅拌叶片围绕驱动套二等角度间隔分布。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上述多孔阻尼板还配套设置有多孔调节板,所述多孔阻尼板与多孔调节板上的透气孔分布完全相同;所述多孔阻尼板同轴心固定连接有调节杆,所述调节杆远离多孔阻尼板的一端同轴心固定连接有螺杆,所述螺杆配套设置有螺母,所述多孔调节板上还固定连接有调节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高泰精密管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高泰精密管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280669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非连续铝箔和具有其的非屏蔽电缆
- 下一篇:一种注塑机机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