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建筑结构物自动伸出式爬架操作平台有效
申请号: | 202122826140.2 | 申请日: | 2021-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216476258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0 |
发明(设计)人: | 张银川;吴浩;宋中辉;陈存卓;季忠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建六局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3/28 | 分类号: | E04G3/28;E04G5/04;E04G5/08;E04G5/00 |
代理公司: | 天津企兴智财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26 | 代理人: | 陈雅洁 |
地址: | 300451 天津市滨海新区中心***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建筑结构 自动 伸出 式爬架 操作 平台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建筑结构物自动伸出式爬架操作平台,踏板下端设置若干支撑架,第一管体的下端固定连接至爬升架的桁架上端,且每个第一管体均位于爬升架的栅板下方,第二管体的一端外围位于第一管体内,且第二管体能够在第一管体内沿轴向滑动,第二管体的另一端外围固定连接至踏板的下端,爬升架固定安装至建筑墙体的一侧。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用于建筑结构物自动伸出式爬架操作平台爬架与楼体外侧结构之间的缩尺造成的空隙通过支撑架和踏板做到了覆盖,保障了施工的安全,同时支撑架为伸缩型结构,可避免影响爬架提升或下降,该操作平台结构简单、拆卸组装方便,实用性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操作台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建筑结构物自动伸出式爬架操作平台。
背景技术
目前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在高层、超高层建筑外侧防护中使用比例越来越高,爬架的使用提高了安全性能、减少了传统外架成本。正常高层或超高层建筑在竖向上一般均存在结构物的向内缩尺,此时爬架的层间操作平台宽度就无法满足作业人员操作要求和安全。针对变层缩尺位置,爬架各层操作平台如何保证安全和操作便利是个难题,考虑到在变层缩尺位置增设加长翻板虽能对缩尺造成的空隙形成防护作用,但翻板强度不高、翻盖后不能完全水平,操作人员站立存在风险且外侧模板支设时模板等少部分材料无法进行临时放置。为解决已遇到的以上问题,亟需一种附加于爬架上的建筑物变层缩尺时水平操作平台。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用于建筑结构物自动伸出式爬架操作平台,以解决现有技术的爬架与层间不能吻合,人员施工不变且施工安全性能差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用于建筑结构物自动伸出式爬架操作平台,包括支撑架和踏板,踏板下端设置若干支撑架,且若干支撑架相互平行设置,每个支撑架包括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第一管体的下端固定连接至爬升架的桁架上端,且每个第一管体均位于爬升架的栅板下方,第二管体的一端外围位于第一管体内,且第二管体能够在第一管体内沿轴向滑动,第二管体的另一端外围固定连接至踏板的下端,栅板和踏板相互平行设置,爬升架固定安装至建筑墙体的一侧,且踏板位于爬升架与建筑墙体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管体是电液推杆,第二管体的外围固定连接至第一管体内,第二管体的活动杆固定安装至踏板的下端。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管体是中空管体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踏板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第一板体的下端固定连接至第二管体的外围,第一板体的一侧铰接至第二板体的一侧,且第二板体位于第一板体的上方。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板体的一侧设置凸台,凸台的一端接触连接至第一管体的第一端外缘。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管体内部设置弹簧,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至第一管体的第二端内圈,弹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至第二管体的一端。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架还包括销杆,第一管体上设有若干第一通孔,第二管体上设有若干第二通孔,且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对应设置,销杆外围分别位于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内同于固定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的相对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销杆的横截面是T形结构,销杆的上端卡接至第一管体的外围,销杆的另一端依次穿过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用于建筑结构物自动伸出式爬架操作平台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应用该操作平台时,爬架与楼体外侧结构之间的缩尺造成的空隙通过支撑架和踏板做到了覆盖,保障了施工的安全,同时支撑架为伸缩型结构,可避免影响爬架提升或下降,该操作平台结构简单、拆卸组装方便,实用性高,一次加工可多次周转使用,且多为建筑通用材料,采购及制作成本低。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建六局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建六局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282614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浆液固体颗粒沉积实验装置
- 下一篇:一种镜头模组及摄像设备